立陶宛的非暴力抗爭

Grazina Miniotaite 著/ 林哲夫 譯
出版社:台北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2月初版第一刷


    這本小冊子,是立陶宛為自由抗爭奮鬥的一個故事。立陶宛是波
羅的海邊的一個小國,她在十五、六世紀,曾經是歐洲強權之一。在
十八世紀末, 被俄羅斯帝國征服, 而被統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
1918 年重獲獨立。 在 1940 年被蘇聯侵略並被併吞。 在 1941- 44
年間, 被希特勒佔領後,蘇聯的統治又重新開始, 直到 1990 年 3
月 11 日,立陶宛再度宣佈獨立。
    立陶宛痛苦的現代史,是一個為爭生存與保存國格,所作的連續
性的抗爭奮鬥史。有過武裝的起義,卻被暴君優勢的兵力殘酷地粉碎
,其經過雖然談不上驚人壯觀,但比較成功的是,針對民族文化及宗
教同化政策,一連串非暴力的群眾抗爭,粉碎了所有的鎮壓圖謀,保
持了國家的自信,並在國家歷史上的轉扳點,給人們智慧與決心。沒
被擊敗的非暴力抗爭,保存了人民權力( people's power )的潛能
,使其一旦時機成熟,適合於行動時,就變成強有力的事實。
    本書的主要關注點, 是 1988-91 年間,為立陶宛獨立的非暴力
抗爭故事。立陶宛是前蘇聯各共和國中,第一個挑戰統治的國家。在
1990 年,經由獨立的宣佈,一個小而無武裝的國家, 公然地蔑視了
強人的軍事力量,而在對抗中獲得成功,也給其他國家做了榜樣。獨
立的重新獲取中,僅有最低的人命犧牲,經濟活動繼續,國家資源幾
乎都沒有遭到破壞,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戈巴契夫( Gorbachev
)的改革政策,多少使以前的極權政權溫和是事實,但是如果立陶宛
的接觸傳染病( Lithuanian contagion )的病菌有所不同,則可能
導致了反彈,而馬上重回到以前的極權主義的老路。非暴力造成了所
有的差異,也給立陶宛問題帶來了國際上的同情。在俄羅斯境內也引
起了聲援,造成莫斯科權力精英中的分裂,也使武力的使用,被認為
是荒謬的。
    諷刺的是,二十世紀暴力性的精巧武器,也創造了科技上的方法
,使其能為達到政治目的,而用非暴力的策略。由於大眾通信的現代
系統,使所有的歷史,抵抗權的叫嚷聲,及同意的點頭,都就地就時
地顯露在觀聽眾面前。世界輿論已經成為很有力的動因,制定暴力擴
散的極限。不管是有利或不利的,反正大部份的輿論,是關係者本身
所製造的。以暴制暴會使旁觀者困惑,混淆不清誰是錯的。只有當能
以堅決非暴力的決心,才能打破暴力的惡性循環,引進是非判斷的趨
勢與新的開始。
    La Boetie 在 1576 年寫了他最著名的格言:
    「我不要求你把手擺在暴君頭上來推倒他,但是要求你不再支持
他;然後你會看到他,好像 Appolo 神像的台座被抽掉,因他本身的
重量倒下而粉碎」 (Etienne de La Boetie 所著 < 有關志願當奴隸
的論文 >。)
                                   Grazina Minirtaite
                                   Vilnius,Lithuania
                                   1977年元月


前衛出版社/草根出版公司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200號10樓 Tel:02-3697016/3650091 Fax:02-3679041 有關台灣歷史、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的著作或台灣鄉土文 學作品很多,無法一一羅列。台北前衛出版社出版相當多這方 面的書籍,讀者可直接向前衛出版社或其它出版社聯絡。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WUFI Web-sit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電子信箱 wufiinfo@taiwannation.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