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張德水 著 出版社:台北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4月初版第一刷
本文取自前衛出版社的【台灣書訊】 張德水 屏東縣南州鄉人,1920年生,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 治學科畢業。 著作:《激勵!台灣的歷史》、《當前台灣獨立建國的課題》 本書為台灣鄉土誌的初考,共分三章。 第一章政治沿革、第二章種族、 第三章地名。 首先必須詮釋的, 台灣自有史以來,皆在「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下, 亦即處在官民分立對峙的特殊政治生態下, 因此,古來所云的「史書」概屬 「官製」,無法脫離統治者的立場及觀點,甚至會歪曲或捏造史實。 本書將 拋棄這些官製的「神話」, 自人民的觀點,概述在此特殊環境下的政治沿革 (第一章), 及由此而起的族群形成(第二章),並從錯雜的地名變遷來看 地方的拓展情況(第三章)。 ☉附珍貴照片數十幀, 引領你穿越時光隧道,進入台灣漫漫的歷史中尋 根採源。 要目 第一章 政治沿革 ぇ原住民高砂族的時代/え荷蘭人佔據時代/ぉ西班牙 人佔據時代/お鄭氏時代/か清國時代/が日據時代/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第二章 種族 ぇ原住系台灣人/高砂族、平埔族/え栘民系台灣人/福佬 人及客家人/ぉ國民黨系支那人 第三章 地名 第一節 地理概說 第二節 地名的變遷及起名的原則 ぇ固有的漢字名的起因/え轉訛的漢字名/ぉ西洋名/お日本名 第三節 台灣 島的總名稱ぇ支那名/え日本名:高砂/ぉ西洋名:Formosa 第四節 各地方的 地名變遷ぇ台北市/え高雄市/ぉ台灣省 台灣漢人,不必懷疑,你可能就是平埔族後代! 台灣的平埔族 就日據時代所知,台灣平埔族有馬卡道族(Makattao)、四社族、西拉 雅族(Siraiya)和安雅族(Hoanya)、巴布薩族(Poavosa)、 Arikun、巴瀑拉族(Vupuran)、水沙連族、巴則海族(Pazzehe)、道 卡斯族(Taokas)、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lan) 等十餘種族。以下就主要部族的原址及其部分遷居地概述之: ぇ馬卡道族, 原佔據鳳山地方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流域平地,後來 大部份遷居阿猴(今屏東)平原山腳地帶的萬巒鄉、 內埔鄉老埤、枋寮鄉水 底寮或恆春地方及台東地方。 遷往台東地方者,居住於東台灣縱谷平原,北 自玉里鎮觀音山起, 南至富里鄉公埔、新開園地方,及海岸地方的長濱鄉彭 子存、大掃別、加走灣、城子埔等地,而形成集團部落。 由阿猴地方南下入 瑯嶠(今恆春)平原者,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恆春築城時遷居山腳庄 (今恆春鎮內),後來又遷居車城鄉四重溪、五重溪附近。至光緒十七、八 年許,戶數達一百戶,但是年七月發生大洪水,房屋田園流失,乃遷居台東 公埔平原。 え四社族, 據傳在約三百年前就佔據台南縣烏山山脈的西麓一帶沃野, 建立大目降、芒仔芒、茄拔、霄裡四社, 但被受到移民壓迫的西拉雅族驅逐 於荖濃溪上游山地,後來分散形成二十九個部落,與移民雜居。 ぉ西拉雅族,係荷蘭人所云的 Sideia,往昔佔據台南地方平原,曾受過 荷蘭人的教化而著名。 此族受到移民的壓迫而遷往旗山地方及台東地方,但 日據時代仍有許多人居住今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要及左鎮鄉岡子林。 お和安稚族, 係佔據斗六、打貓(今民雄)、他里霧(今斗南)、諸羅 (今嘉義)、番社(今台南縣東山鄉)地方的平埔族, 除其一社由南路遷入 埔里地方之外,沒有他遷。 按道光二十年(一八四0年)許,彰化地方的 Arikun、巴則海、巴瀑拉 、巴布薩、道卡斯五族約三十二社,由北路進入埔里地方, 形成集團部落, 遂成為平埔的新遷居地。 か巴布薩族, 係荷蘭人所云的 Favorlang,佔據濁水溪以北、大肚溪以 南平原的西螺、社頭、員林、彰化地方,其一部分遷居埔里地方。 がArikun族,係佔據彰化至南投地方的種族,被移民奪去故土後,於 道光二十年許由北路進入埔里地方。 後來居住十一分、水頭、鹽土、中心子 、枇杷城、白葉坑、牛洞、九欉等的平埔族,就是他們的子孫。 き巴瀑拉族, 係佔據大肚溪以北平原至今清水鎮以南海岸地方,即大肚 、龍目井、沙鹿地方的種族,其一部分遷侈於埔里地力。 ぎ水沙連族, 係佔據日月潭附近至今魚池鄉、埔里鎮地力的種族,在社 子、 水社、頭社者係於乾隆四十五年(一七七二年)由今嘉義縣大埔鄉遷來 的曹族, 清時稱「水社化番」,在貓蘭、審鹿者係布農族,在福骨、哆咯啷 者像是泰雅族。 他們的一部分變為平埔族而與移民雜居,一部分被移民驅逐 而混入山地。 く巴則海族, 原佔據以今豐原附近為中心,北至大甲溪岸,東至東勢角 (今東勢)附近, 南至潭仔墘(今潭子)一帶,西以大肚山橫岡為界的地力 。 但受到移民的壓迫侵略,除為此族宗社的岸裡大社以外,大部分遷往埔里 地方, 一部分遷往大安溪流域的鯉魚潭(今苗栗縣三義鄉)附近,或同縣南 庄鄉,更有遙遠的進入宜蘭地方者。 據傳,由於受到移民的壓迫侵略,嘉慶 九年(一八0四年)巴則海族的岸裡、 阿里史, 巴布薩族的阿束、 東螺, Arikun 族的北投,道卡斯族的大甲、吞霄及馬賽等諸社千餘人,經苗栗內山 、斗換坪(今頭份鎮內)、大東河而由鳳山崎溪的上游越山, 露營二日而出 叭哩沙喃(今宜蘭縣三星鄉)原野,而抵宜蘭地方。 巴則海族所佔據的地方,至康熙中葉仍為化外的高砂族地。 康熙三十六 年(一六九七年)通過西海岸的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云: 「抵今清水附 近的平埔巴瀑拉族社時, 欲前往踏查大肚山,但族人云:『野番常伏林中射 鹿,見人矢鏃立至,慎勿往』」。 ぐ道卡斯族, 原佔據新竹及苗栗地方至今台中縣大甲鎮地方,據傳其一 部分進入南庄地方, 變為塞夏族,又一部分遷往宜蘭地力,一部分遷居埔里 社地方,但遷往宜蘭地方者,後來大多數再返原址。 (11)凱達加蘭族,原佔據今台北縣貢寮鄉澳底附近的新社至基隆市社 寮島、金山鄉、淡水鎮附近、台北平原及桃園地方, 但日據時代其人口已經 驟減。據云宜蘭的平埔族中的哆囉里遠及里腦二社,是此族的同族。 (12)噶瑪蘭族,係佔據宜蘭平原的種族, 嘉慶十年(一八一0年) 清國政府將哈仔難(噶瑪蘭)高砂族地編入版圖時, 據云有平埔族社三十六 社,當然包括少數的凱達加蘭族社在內。 後來受到移民的壓迫及山地高砂族 的威脅,其大部分散居於同管內各地,一部分遷往奇萊(花蓮港)地方。 總而言之, 昔日平埔族全面的佔據台灣平地,到處有其部落,而現在很 多地名, 不是譯自平埔族的社名,就是與之有關聯者,譬如番社、新社、舊 社、 社里、社口、社子、社後、頭社、中社、社尾、社內、番社口、番子寮 、番子厝、番子嶺、北社尾、番子路、番子埔等地名。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WUFI Web-sit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台獨聯盟的 email 信箱:
wufidata@wufi.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