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列強看中台灣--清帝國眼中是鳥不生蛋的地方 rdrcntr:3754 | 關鍵字:
台灣 張貼時間: 2005-08-18 16:16:22 |
|
林茗顯/wufi | ip: 220 .X.X.X/ | |
內容: | ||
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時,認為台灣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男無義,女無情,鳥不語,花不香」。但是,不只16世紀大航海時的荷蘭和西班牙看上台灣,新興歐洲列強對於位居樞紐位置的台灣也發生濃厚的興趣,從下列事實,可得到印證。 1704年假台灣人莎瑪那薩 (George Psalmanaazaar,其實是法國人) 出版他編造的【台灣島誌】,他一生從未到過台灣,卻發揮其超人的「編造天才」,書中論及台灣島的位置、200年前的革命,以及依此建立的政府組織、法律等,並敘述台灣的宗教及儀式、僧侶的選任、誕生儀式、葬儀和對死後的看法。同時說明各種假造的風俗習慣、都市、農村、建築物、宮殿、城廓、度量衡、迷信、食物、動物、語言、船舶、貨幣、兵器、樂器、教育和藝術等。雖然是編造的,竟然得到當時歐洲學術界的讚賞與驚嘆,後來,莎瑪那薩本人與其他學者都指出該書不過是完全不能信賴的荒唐偽作,但是對台灣美麗島的印象未有所減損,反而更增強歐洲人對台灣的關心。 貝納奧斯基(M.A.A.G. Benneowsky)曾任波蘭軍官,在1766-69年的俄波戰爭中,被俄羅斯俘虜、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堪察加半島,1771年他率囚犯越獄並奪取俄艦,沿鄂霍次克海南下,經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入太平洋,再南下航經日本、琉球近海,同年年8月25日到達台灣東海岸,在今日台東秀姑巒溪口附近登陸,多次遭原住民襲擊,巧遇逃亡台灣的西班牙人巴切柯(Don Hieronimo Pacheco),經其介紹與說明而了解台灣島的地理和民情。在巴切柯的引導下攻擊原住民部落,殺害1156人,俘虜643人;後與巴切柯相熟的大酋長華布結盟,攻打華布的仇敵哈布辛哥,華布將所征服的土地讓給貝納奧斯基殖民和貿易。1772年貝納奧斯基回到法國,他對台灣的資源抱有很大的興趣,向路易五世獻策,建議將台灣納為法國的殖民地。 1867年3月9日美國船The Rover遇暴風飄至台灣南部近海觸礁沉沒,船長夫婦及幾名船員,在瑯嶠的庫阿魯上陸,全部(除一名清國人躲入叢林逃生外)遭殺害...,美國駐香港領事Issac Allen將此消息報告美國政府,他指出,如果美國佔領台灣,將使美國在遠東貿易獲得最大的利益,慫恿美國政府領有台灣;美國政府反對占領台灣。請參閱:美國船Rover號事件http://www.wufi.org.tw/dbsql/efcontent1b.php?id=15 為了太平洋航線的煤炭補給,1847年美國曾對台灣的煤炭資源進行調查。1949年5月美國政府命令東方艦隊司令David Geisinger派遣軍艦調查台灣的煤炭狀況;6月Dolphin號在W.S. Ogden艦長指揮下,由澳門出發到雞籠港。Ogden的報告:「台灣的煤炭埋藏豐富,品質優良…且煤礦及其附近的土地幾乎處於自由占有的狀態。…」 1854年美國初任駐日總領事Townsend Harris向國務卿Willaim L. Marcy提交一份長篇報告指出,「台灣氣候溫暖,米、砂糖、樟腦、硫磺、煤炭的產量豐富,…,可成為極有價值的遠東商務、物資中繼地和基督教的傳教據點。」,「清國在台灣的收入微少,再加上台灣西部有海盜出沒,造成清國極大的損失,如果美國能夠接替清國統治台灣,將可給台灣住民帶來幸福。」因此主張美國買下台灣。 1854年美國貝里提督(Mather Perry)奉美國海軍命令,派軍艦到基隆測量港內狀況和調查台灣的煤炭埋藏量和品質,目的在為其東方航線尋找煤炭供給地。事後貝里建議,「美國必須擁有對台主導權。這個美麗的島嶼雖在名義上隸屬清國治下,但實際上與獨立無異。」,「該島對東亞的戰略價值,一如古巴之控制美國佛羅里達南部沿岸和墨西哥灣的出入口。」美國當時因奴隸問題無暇他顧,未接受貝里占領台灣的建議。而當時清國的統制力量過於薄弱,各地常有叛軍實施突襲,所以清國官吏也歡迎美國艦隊的停泊,以求短暫的安定。貝里的報告「使從事遠東貿易的國家,再次將視線投向台灣島」。其後1857年美國駐清全權代表Peter Parker和商人也接連三次促國務院占領台灣,說「從商務或政治戰略的觀點來看,台灣對美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理想的島嶼。」 1858年英、法依天津條約實現台灣(台南)、滬尾(淡水)在開港。台灣的海上地位與煤炭、樟腦、蔗糖、硫磺、稻米一直是列強虎視眈眈的目標。1968年在台英商被殺,基督徒遭迫害,清官吏沒收英商樟腦等事,英軍在11月派艦隊炮擊並占領安平,並準備進一步進攻台灣府(台南);英清締結協約:廢樟腦專賣,保障外國人在台旅行安全、傳教自由,賠償軍事費、外商和商人的損失,處罰有職務過失官吏。1869年英國人James Horn等6歐洲人,以駐淡水德國領事James Milisch為後援,主張台灣東部的主權未定,逕行開發大南澳地區,清廷抗議,引發紛爭。英國避免與清國干戈相見,決定暫時讓步,命令洪恩等人撤離。 法軍於1884年乘清法戰爭之機會攻打基隆(目的是奪取煤礦)、滬尾,封鎖台灣,1885佔領澎湖,清朝才體認台灣的重要性,決定用心加以經營。於是在1885年(清•光緒11年)將台灣撥出福建省,分置為一省,稱為福建台灣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法軍在1884年封鎖台灣時,日本駐俄公使花房義質向日本政府提「因應清法啟釁之對台方略」指出,「台灣鄰接吾國南島,其士地肥沃,人民富裕,然山野迄今多未開發,人民未脫蠻俗。清國雖徒擁主權虛名,但無意拓其土地,教化人民,以致台灣每為歐人所圖。台灣一旦落於歐人之手,我南島之危將驟然而升。」,主張日本占領台灣。
本文內容節錄自【台灣國際政治史】�戴天昭著,前衛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