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台灣府城--臺灣府    rdrcntr:4356 關鍵字: 台灣府城
張貼時間: 2005-09-14 11:45:55
林茗顯 ip: 220 .X.X.X/
內容:
台灣府城

台灣府城指現在的台南地方,曾被稱做「大員」、「台員」、「大灣」、「大冤」、「大宛」、「埋冤」,西方文獻拼寫為Tayovan, Taiouan, Teowan, Taiuan, Taivan, Tayoan, Taywan, Taiwan。1865年Johnston繪制的長老教會台灣島教區圖,還可以看到 Taiwan Hien,其北邊是 Lok Kang Hien(鹿港),南邊是 Fung Shan Hien(鳳山)。

「台灣」兩字成為慣用、是在1573到1620年。

Tai-oan 不是漢語,是台江(當時安平和台南兩地,海水深入內陸形成的海灣叫做台江) 西岸(現在台南附近)的西拉雅族對外來者的稱呼--Tai-an 或 Tai-oan,荷蘭人則拼成 Taioan。移民聽到這個稱呼,自以為這個地方叫做 Tai-oan,而起初只是指安平港的一個小島(一鯤身島)。移民把原住民居住的台江西岸叫做赤崁(Chhiah-kham,西拉雅族某一部族之名稱,或拼成Saccam, Sakkam)。

「荷屬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文為 Verenigde Oostindishe Compagnie,縮寫為 VOC) 在「一鯤身」(現在的安平,1624-1632完工)建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在此設置臺灣政廳,派臺灣太守(Governor and Director of the State of Tayouan and Formosa)。1625(?)年在現今的台南建立赤崁城(Provintia或Providentia),將政廳遷移到Provintia。Formosa指現在的台灣全島。

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


台江內海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兵二萬五千人由鹿耳門進入台江,攻陷赤崁城,改稱台灣為東都,在赤崁城設承天府為最高統治機關,將臺灣分為兩個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澎湖屬於後者。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將「東都」改稱「東寧」,將縣改為州,新設置了北路和南路,在澎湖設置安撫司。鄭成功認為「台灣」發音和「埋完」相同,不吉利,改用「東都Tang-to」,後來他的兒子鄭經又改為「東寧Tang-leng」。鄭氏時代從1661年到1683年。

1684年(康熙23年)清帝國在福建省之下設台灣府, 管轄台灣(現為台南)、諸羅、鳳山(包括澎湖)三縣。 《台灣府志》(1694年初撰)記載:「荷蘭紅毛愛其地,借居於土蕃,因築台灣城(即Zeelandia)居之。已復築赤崁樓(即Provintia)與相望」。這都說明當時的台灣指的是現在的台南,不是整個現在的台灣島。
(上文:摘錄自王育德著作《台灣 苦悶的歷史》)

光緒十三年(1887年)四月,台灣獨立為一省,轄三府十四縣一直隸州,省治台北。
台灣府改稱台南府,府治今台南市,轄下四縣一廳,原台灣縣改稱安平縣,縣治今台南市。
安平縣 原台灣縣改稱,縣治今台南市
鳳山縣 縣治照原
嘉義縣 縣治照原
恒春縣 縣治照原
澎湖廳 廳治媽宮澳(今馬公)
清國時代,台灣行政區域的劃分沿革,
參閱張德水著作《台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pp.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