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黑水溝    rdrcntr:3288 關鍵字: 黑水溝
張貼時間: 2006-11-04 16:05:39
戴昌鳳 ip: 220 .X.X.X/
內容:
「黑水溝」就是澎湖水道

早期移入台灣者,經歷千辛萬苦,冒險渡過海峽的「黑水溝」,黑水溝海流湍急,凶險難渡, 10個死6個,4個到了台灣,3個留下,1個掉回頭,加上水土不服10個死9個。

《台灣縣志》有關黑水溝的記載如下:黑水溝為澎廈分界處,廣約六、七十里,海流湍急,險冠諸海,水深無底,無法下椗。

過去海洋學者認為,台灣海峽的海流有極大的季節變動:夏季由於西南季風盛行,因此海峽的海流都向北流;當秋冬之季,東北季風盛行之後,就推動大陸沿岸水向南流,通過台灣海峽至南海。然而,近年來海洋學者在台灣海峽的的觀測記錄卻顯示,無論冬或夏季,海峽的海流主要都向北流

台灣海峽的海流,在靠近台灣的沿岸終年都向北流,而在澎湖水道則是海峽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根據國家海洋科學中心王玉懷博士的測量結果,台灣海峽的流量大約是濁水溪流量的一萬倍,而其中超過一半的流量集中在約30公里寬的澎湖水道通過,再加上潮流的影響,使得這個水道的海流極為強勁。澎湖水道也就是俗稱的「黑水溝」。

本文節錄自【台灣地理百科】叢書21《台灣的海洋》p26-31
戴昌鳳編著
攝影:鄭明修、葉建成等
插畫:吳淑惠、陳豐明、王正洪等
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出版日期:2003年9月

《台灣的海洋》的簡介:自台灣島由海底誕生談起,介紹海底地形、地質,海流、潮汐,海洋生物、生態系統、海洋資源及海洋文化,至海洋污染與保育,完全剖析台灣人民與海洋的深切關係。【台灣的海洋】內含大量色彩繽紛、奇形怪狀的海洋物與海底世界生態的照片。【台灣地理百科】叢書,內附許\多精彩彩色相片,文筆易懂、可讀性很高,是認識「海洋台灣」、「欣賞」台灣地理、值得一讀的好書。)



下文,根據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
「二十二日,平旦,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之。然二溝俱在大洋中,風濤鼓盪,而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頃之,視一抹如線者,漸廣漸近矣。午刻,至澎湖之馬祖澳;相去僅十許丈,以風不順,帆數輾轉不得入澳。...」

「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三板即腳船也。海舶大,不能近岸,凡欲往來,則乘三板;至欲開行,又拽上大船載之)。...」



上文:「乘三板登岸(三板即腳船也)」,是從小帆船登上三板、上岸。直到清帝國統治的19世紀未期,在台灣用竹笩接駁上岸。1871甘為霖牧師從香港搭小帆船到打狗(高雄),從小帆船登上竹笩、接駁上岸。


Formosa 竹笩,取自academic.reed.edu網站

上文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所謂:「...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這是古人的印象。《台灣的海洋》:海洋學者在台灣海峽的的觀測記錄顯示,「無論冬或夏季,海峽的海流主要都向北流」。

古人以小帆船渡海、受「東北季風」以及黑水溝「漩渦」的影響的錯覺,以為是「自北流南」。

《裨海紀遊》文中有謂「舟無風不行」、上文的「至澎湖之馬祖澳;相去僅十許丈,以風不順,帆數輾轉不得入澳」。「僅十許丈」,因為風不順,就不得入澳,正好說明,「小帆船」受「東北季風」以及黑水溝「漩渦」的影響非常大。尤其在冬天有東北季季風,而夏天又有颱風, 要冒險渡「黑水溝」,黑水溝海流湍急,凶險難渡,10個死6個,4個到了台灣,3個留下,1個掉回頭,加上水土不服10個死9個。

/林茗顯編寫網頁 2014/07/15rv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