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台灣的抉擇:全球戰略的棋子、或是戰略的軸心? rdrcntr:1733 | 關鍵字:
World-Island、地緣政治 張貼時間: 2014-09-15 00:00:00 |
|
林茗顯 | ip: X.X.X.X | |
內容: | ||
台灣:全球戰略的棋子、或是戰略的軸心? 《海上強權在歷史上的影響》、「海上強權」-- 「誰統治海洋,統治世界」(Whoever 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歷史上的地理軸心》、「陸上強權」-- 歐亞大陸(Eurasia)、pivot region of the world's politic、「世界島」(World-Island)。 台灣是「不沈的航空母艦」,過去400年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充當強權全球戰略的棋子、或是位居全球戰略的軸心地位? 「誰統治海洋,統治世界」 Alfred T. Mahan 1886年在Newport戰爭學院一系列有關戰術和海軍歷史的的講座,其內容在1890年出版 《海上強權在歷史上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Mahan指出,海上強權是統治世界的決定性因素。「誰統治海洋,統治世界」。 Mahan深信,「掌控海洋帶來經濟力量,擁有經濟力量者,在世界事務居於主導地位」。 Halford Mackinder 1904年1月25日在倫敦的皇家地理協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會議,發表「歷史上的地理軸心」。Mackinder 分析世界過去和現在的、地理和政治的交互關係, 此後,《歷史上的地理軸心》左右政治和軍事領袖、經濟學者、地理學者和歷史學者的思考。 Mahan的主要論點、在其著作中一再強調,海上強權對比陸上強權、永遠證明,殘酷的海上封鎖,比無敵的陸軍,更具致勝的決定性。根據Mahan的闡釋,海上強權,不只包括海軍艦隊,還有商業運輸以及堅強的本土基地。 Mahan 以英國 對比荷蘭、法國的地理位置。 海上強權所處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廣大優勢,至關重要的是, 它不必被迫在陸上防衛自已,也不被誘導在陸地擴展它的領土。荷蘭必須維持強大的陸軍、從事戰爭、來維護她的獨立。法國分散她的財富和人力,一方面要建立海軍力量,一方面要用於大陸的擴張計劃,而且她的位置使她更脆弱、一面向海洋、另一面向地中海,使她無法運用聯合一体的艦隊。英國剛好相反,她的海港位在重要貿易路線上、控制海峽、有堅強的基地應付潛在的敵人。Mahan認為,美國也有同樣的弱點。 任何有志於在世界事務扮演主要角色的國家、要取得自已國家的最大財富和安全,掌控海洋是必備條件。陸上力量、無法進入海洋,不論多麼強大,其命運終久要崩塌和敗亡;Mahan指出,因為,陸地幾乎全是阻礙,而海洋幾乎全是開放的平原。一個具有海軍力量和堅強的商業船隊、有能力掌控這海上平原的國家,就能奪取世界財富。 Mahan分析海上強權的第二項元素,物質適應性。一個國家的海岸是其邊境,越容易接近海洋,她的人民越容易與世界其他地方交流。許多的深水港是極其重要的。英國和荷蘭的土地自然資源和氣候不佳,不得已要向海洋發展,法國和美國,則土地得天獨厚,較少有向海洋發展的誘因。影響一個國發展為海上強權的第三個自然條件是領土範圍,Mahan指的不是國家擁有平方英里總數,而是她的海岸的長度和海港的特色。總人口與海岸的範圍的比例,也是至高重要。 檢視影響海上強權的三個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物質適當和領土範圍)之後,Mahan討論人民和他們的政府。人口數仍然被強調,但是進而分辨,不只是人口總數,而且必須計算有多少人口可投入船上工作、和製造海軍物資。法國的人口比英國多,但是大多數是農業人口,英國在海事、商業的適應和傾向,比法國佔優勢。美國如同法國,同樣欠缺這些條件,而且沈迷於大陸內部的開發。(美國為何在20世紀成為超強?) 《海上強權在歷史上的影響》出版後,立刻贏得全世界的賞識,短時間內就被翻譯為德語、日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和西班牙語等版本,它提供擴張海軍的有效彈藥,對殖民地擴張火上加油,尤其對德國和日本的影響。 《歷史上的地理軸心》 Halford Mackinder 1904年1月25日在倫敦的皇家地理協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會議,發表《歷史上的地理軸心》(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Mackinder 分析世界過去和現在的、地理和政治的交互關係,此後,《歷史上的地理軸心》左右政治和軍事領袖、經濟學者、地理學者和歷史學者的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Mackinder在他的《民主的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更詳細的敘述展現他的論點。他的書和較早的論文,是現代地緣政治科學("science " of geopolitics)的基石--地理和政治學的結合。 Mackinder認為400百年的哥倫布探險和擴張時代在20世紀初結束。我們達到北極,知道它在深海中,也達到南極,知道它在高原上,這些最後的發現,是開拓者之書的結尾。無相當肥沃的新土地、重要的山脈、一級的河流,可作探險的回報。Mackinder堅持,全世界的邊境(frontier)已經消失。 Mackinder認為此後,我們必須面對「封閉的政治系統」(closed political system), 盡管如此,它是以全球為範圍的,任何社會力的爆發,不會消失於不知名地方的環繞迴路;野蠻的動亂,將在地球的邊遠地方尖銳地回響;世界上的政治和經濟有機体的較弱部分,將有被粉碎的結局。每一個震盪、災難、多餘的量,正反兩極都會感受到,而且從兩極返應回來。 Mackinder的觀點,從我們這世代的封閉系統的特點,以及隨之而來的幾乎無限的流動性,在陸地和空中,海上強權主導的世紀已經消逝。如果這是真實的,陸上強權的世紀已經來臨。新世代的自然中心在何處?當然是在,世界最大的陸地板塊(world's greatest land mass),也就是歐亞大陸(Eurasia),Mackinder稱之為「世界政治的軸心地域(pivot region of the world's politic)」、「權力的自然座位(The Natural Seats of Power)」。 Mackinder心中設想的是,歐亞的北部及內部,從北極地區、到中部沙漠,到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的地峽。 根據歷史分析,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數世紀都曾遭受這軸心地域不間斷的壓力。在外在的野蠻的壓力下,歐洲達成它的文明。歐洲文明是對抗亞洲入侵的非宗教的鬥爭的結果。(Mackinder敘述蒙古騎兵在14-15世紀,入侵烏拉山與裏海之間的廣大空間。這些入侵來自Mackinder所謂的軸心地域,就是蒙古草原steppe。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 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書中,他進一步追述他軸心地域觀念,稱之為置於「世界島」(World-Island)中心的「心臟地帶」(Heartland)。過去人的思維被海洋支配,因為無法環繞航行,這廣闊的地域,不被視為島。Mackinder指出,浮在北極海的冰帽橫跨兩千英哩,一邊接亞洲北邊淺灘,世界島佔地球陸地三分之二,南、北美洲、澳洲和其他地區佔三分之一。而且世界的人口,八分之七在世界島。從亞洲的中央經度、北極到南極,一千英哩冰覆蓋的海,陸地到印度南端五千英哩,接着七千英哩的海洋,到冰覆蓋的南極陸地,亞洲寬約3500英哩。從巴黎到海參威六千英哩。 Mackinder將其論述簡化為: "Who rules East Europe commands the Heartland; Who rules the Heartland commands the World-Island; Who rules the World-Island commands the World." 統治東歐就控制心臟地帶; 統治心臟地帶就控制世界島; 統治世界島就控制世界。 批評者指出Mackinder論述的缺陷,未將空中力量的巨大潛能考慮在內,難以對付的空中力量,已使心臟地帶觀念失去戰略重要性。今日,航空公司穿越海洋和大陸。如同Herrick 評論: 天空是普遍一体的。在兩基地的範圍之間,是廣闊公路,可在陸地和海洋上空任意穿越。空中力量只能以空中力量阻擋。 今日的戰略可改稱: who rules the planes commands the bases; who rules the bases commands the air; who rules the air commands the world. 統治飛機就控制基地; 統治基地就控制天空; 統治天空就控制世界。 美國:世界超強 Mahan發表「海上權力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後10多年,兩件新因素的出現:在物質領域,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首次試驗成功;在觀念領域,1904年Halford Mackinder發表《歷史上的地理軸心》、地緣政治的「世界島」。 這兩件新因素的出現,是否使《海上強權在歷史上的影響》的理論失效,或嚴重削弱其理論的適用性? 20世紀科技的進展,空中力量、原子彈、氫彈的來臨,取代海上力量,是否使Mahan的理論過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海上力量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必須與空中力量協調,因為船隻沒有受到空中保護,是高度易受攻擊的。但是,戰後,蘇聯發展潛水艇艦隊,美國強調艦載飛機的航空母艦,海上力量仍然有其地位。 美國東岸是大西洋、西岸是太平洋、南邊是加勒比海(如同歐洲面對地中海),但是,發展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優勢,而且也開鑿了巴拿馬運河。強大的航空母艦艦隊群和強大的空軍力量,讓美國能佈署兵力、迅速投擲兵力在全球各地。美國的地理位置不在歐亞大陸「世界島」,但是,到21世紀仍然是世界超強。 西方文化VS.中華文化 美國成為世界超強,不只是在軍事武力、經濟力量,在教育、學術、科學、技術研究創新等方面也佔優勢,美國的政治民主、繼承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對世人具吸引力,世界各國那麼多的一流人才到美國留學、而且選擇留下來,那麼多的中國黨軍權貴也選擇錢進美國、在美國置產居留,證明美國在軟實力方面,也具有超強的吸引力。 西方文化,來自希臘文化和羅馬律法。希臘文化,追求事實真相、重視邏輯思考辯證。西方文化有宗教思想,也有人本思想,「政治」中心無法主導一切,所以,哲學、科學、宗教,不斷爭論、發展、創新,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是西方文化發展出來的。 在過去兩千年的歷史,統一時的中華帝國,都是「陸權帝國」。這與其文化上重視家族宗法制度、兩千年「獨尊孔孟」和科舉制度、不存在「個人自由主義」的思想有密切關係。 儒家的倫理道德強調孝道,「父母在,不遠遊」。孔子住的地方離海不遠,可是『論語』中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治長』) 「中原」華夏帝國都只重視陸權,自視是「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國、自給自足、不假外求。四周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有求於上國,四方向上國朝拜、進貢。到19世紀,仍然自視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國」,世界是平面的、不是圓的地球。在鴉片戰爭以前,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屢次遺派使節、要求通商,而清帝國將他們視為洋夷,命令他們向皇帝行三跪九叩首。1793年英國遺派特使Macarney到中國談通商與傳教,清帝國把他視作進貢使節,要他打起「英吉利朝貢」的旗子,又要他行臣下覲見皇上的大禮,這位「英夷」堅持不肯。 四方蠻夷向「中原」華夏帝國朝拜、進貢,因為「中原」在文化上有其優勢。來自「地理軸心」的世界霸權「蒙古帝國」,軍事強盛,但是人口比中原相差太遠,更因為在文化上沒有優勢,反而被同化。美國成為世界超強,不只是她在軍事、經濟上佔優勢,她繼承的西方文化,也讓世人響往,世界各國那麼多的一流人材想到美國留學,那麼多的中國權貴也選擇錢進美國,就是明證。 自19世紀以來,面對西方文化,中華古文化崩解,不管爭辯「船堅砲利」、「中學為体、西學為用」、「德先生、賽先生」以及一些維新變法運動,到現在中國的崛起--尤其多年來的武力崛起,過去所有的爭辯和改革,其實都在進行、而且只實現了「船堅砲利」? 中原文化不追求事實真相,也不重視邏輯思考辯證,更因「獨尊孔孟」和科舉制度,形成非常崇古、懷古的「醬缸文化」。自從獨尊孔孟和科舉制度之後,「政治」中心、執政者和其官僚体制永遠凌駕一切、讀書人目的在做官、為統治者賣命、形成兩千年的奴才(在皇帝面前自稱)官僚体系,不存在個人自由主義思想,最後形成非常崇古、懷古的「醬缸文化」。「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崛起」,不可能產生「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制度。 中國可能已經達成「船堅砲利」,就算不論其統計數字是否可信,其內陸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仍然非常貧窮,其內部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污染間題、權貴貪腐問題、農業問題、沙漠化問題等「千瘡百孔」、都相當嚴重。中國接受了「賽先生science」,一直排拒「德先生Democracy」,但是,其人權問題和民主化問題,無法永遠拖延不面對。文化就是生活的方式。科技和制度會影響文化,只有「船堅砲利」,不求政治制度變革,最後,可能還是「惡性循環」,追趕不上世界由「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所帶來的文化和軟實力。 人類從原始叢林、封建制度、君權神授、威權体制,走到「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不可能返回「君權」時代。 中國要做「大國夢」,在文化上沒有優勢,適用於「古中原」的、兩千年的「醬缸文化」完全不適用於現在的「資訊社會」。「德先生Democracy」走了兩百多年,仍然迷路。人類從部落叢林、封建貴族、君權神授、威權体制,走到「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不要說全世界,全亞洲有多少人(包括中國人)排拒「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生活方式,寧願接受「威權体制」的文化?中南海的統治者做「大國夢」,那個國家想陪他們做「大國夢」?文化交互影響,日本吸收了唐朝文化、歐洲文化,形成日本文化、「明治維新」向歐洲學習,成為強國,也沒有人說那不是日本文化,反而認為是世界文明之一。 古代帝國霸權,已經一去不復回。「天朝上國」要做「大國夢」,必須具有文化軟實力,才能服人。 台灣是不沈的航空母艦。台灣的高山林立、海洋環繞的地理位置、人民的教育程度高、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強、接受了中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影響,具備相當有利的國家條件。台灣人民已經能欣賞台灣的高山林立、海洋環繞的地理環境,但還是沒有充分利用其條件,發展出堅強厚實的海洋文化。台灣成為「陸上強權」與「海上強權」的必爭之地;但是,台灣人,可以不必受制於人,要以「台灣島」為主体,做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條件,發展與「強權」的交互互利關係,而不是「受制於人」的單向關係。 台灣要當強權全球戰略的棋子、或是位居全球戰略的軸心地位?2300萬台灣人民有權決定台灣的未來。 面對中國的「大國夢」,台灣的抉擇 只要一顆中國飛彈飛向台灣,中國就不要再想作「大國夢」。 不管共軍從空中來、海上來,台灣人會讓中國只剩半條命。 中國知道2016年:「陸幫九」早已失效,「九二共識」已陣亡, 透過民進黨過氣的「變色龍」、毫無影響力的前主席放話,沒用, 連收買台媒作為「鼓動人心」的心理戰,也沒達成, 中國要登陸台灣,比「諾曼地登陸」還困難, 只剩打飛彈「越過台灣海峽」的「心理宣傳戰」, 提早演練「恫嚇台灣」、肖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管共軍從空中來、海上來,台灣人會讓中國只剩半條命, 只要一顆中國飛彈飛向台灣,中國就不要再想作「大國夢」。 世界霸權大英帝國打「烏合之眾」的北美13州獨立軍,打了8年, 當時的獨立軍連彈藥都缺乏,大英帝國在13州有駐軍、 大英帝國正規軍「用走的」進去就可以,如入無人之境, 全世界沒任何國家敢公開幫助獨立軍, 華盛頓向傑佛遜抱怨,他的獨立軍像烈陽下的雪、快溶掉, 因為農夫沒料到打那麼久,田園已荒蕪、溜回家顧田園。 Saul K. Padover 的傑弗遜傳(Jefferson) ,對維吉尼亞的兵力和 面臨的困境有如下的描述,其他地方也好不到那裡去: 1779年,美國獨立革命戰爭進入第四年。英方改變戰略 ,轉向南方,維吉尼亞(Virginia)首當其衝。在南方定居的 移民稀疏,海岸開放。維吉尼亞是南方心臟,毫無軍事防備 --只有四隻船組成的船隊,五打槍隻,三艘武裝的船--根本 不足以抵擋英方的快速艦隊。而武裝力量只有裝備簡陋的、 末經訓練的、無紀律的民兵。 經濟上也好不到那裡去。硬幣消失,紙幣不值其票面所 值。州政府無效率,在絕望中以增稅解決問題;但是人民太 窮而且無組織,所以繳不出稅,在1780年,在60幾縣中,繳 稅的縣不到半數。軍需官和募兵官幾乎全然靠搶劫維生。 在初生的民主制下,無法強制美洲的公民當兵,自耕農 也要以獎金引誘才簽約當兵,而且只當短期,很多人甚至約 期未滿就逃兵回家。華盛頓常為此大發脾氣,他的士兵好像 烈陽下的雪,很快就溶掉。傑弗蓀束手無策,也只能寄與同 情。 維吉尼亞無陸上防衛,河口無防禦工事,無武裝船隻來 保衛數百哩的海岸。每五位民兵才有一隻槍,而每一位民兵 平均要保衛一平方英哩。如果敵人要攻打維吉尼亞,只要走 進去就行。維吉尼亞的軍事情報等於不存在。世界霸權大英帝國打「烏合之眾」的北美13州獨立軍,打了8年,最後大英帝國被打敗: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獨立符合法國、西班牙等海上霸權的利益,但是這些與英國利益衝突而且爭霸的國家都採取觀望的態度,頂多只敢暗中支援,等到有勝算的可能時,法國才派兵與「大陸軍」聯合作戰。接近戰爭結束時,雖然和平談判美方由法國主導,但是三方都搞秘密外交。法國與英國秘密談判,只重視法國和西班牙的利益;英國認為獨立後的美國將來會成為強國,怕美國與法國結合對英國的霸權不利,想以優惠的條件和美國秘密談判結束戰爭。在戰爭中打得你死我活,末停戰,但是三方卻開始對未來的利益各自打算。 美國的獨立革命 http://www.taiwannation.org.tw/dbsql/showmsgb.php?id=1237 /林茗顯 編寫、製作網頁 2014/09/15、2015/05/14rvsd 本文參考: 16 Landmark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BOOKS that Changed the World"「改變世界的書」 by Robert B. Downs Published by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York, 1956 (「改變世界的書」之八) Leviathan Against Elephant海上巨獸對抗陸上大象 by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改變世界的書」之九) Heartland and World Island心臟地帶和世界島 by Sir Halford J. Mackinder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The Grand Chessboard 大棋盤 著者:Zbigniew Brzenzinski 翻譯:林添貴 出版者: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出版日期:1998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