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2016兩岸關係可能趨勢與台海再平衡    rdrcntr:1498 關鍵字:
張貼時間: 2015-09-26 00:00:00
賴怡忠 ip: X.X.X.X
內容:
2016兩岸關係可能趨勢與台海再平衡
作者/賴怡忠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習近平上台後改變對台作為、大力強化政治促談力道

習近平在2012年底擔任中共總書記,到了2013年兩會後正式就任國家主席,開始主掌國家政策。由於一開始認為習是個中共各派系妥協的結果,加上胡錦濤時代九位中常委各擁一片天「九龍治水」的情形,因此觀察家一開始多認為沒有鄧小平加持的習近平,會是個類似胡錦濤的弱勢領袖,在對台政策上也不會與胡錦濤有太大差異,對台政策「胡規習隨」是當時台灣學界的普遍共識,甚至不少人認為習近平因長期在福建的關係,所以會是最了解台灣的中共中央一把手,因此認為胡錦濤的懷柔與買收政策會持續(雖然不少美方情報分析家對這種期待在已有多次在私下警告)。

但習近平上台後的作為,包括不提九二共識只提一中框架,並在2013年6月中的「吳習會」上,公開主張「維護與鞏固一中框架」是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共同責任,也要求國共需對維護與鞏固一中框架「形成共同認知與一致立場」,明確拋棄了一中各表。還把馬英九堅持的「求同存異」解釋為「聚集和擴大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共識,妥善處理與管控分歧」,解釋為要「聚同化異」(習近平在2015年5月的朱習會上公開提出了「聚同化異」)。在2013年底亞太經合會時,更對著台灣代表蕭萬長的面公開提到「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傳一代」。國台辦也在積極推動兩岸政治談判,除同意謝長廷率團訪中外,並主導第一屆專以政治議題為主的「兩岸和平論壇」。馬政府立即感受到中國強大的政治促談壓力。 之後,隨著馬英九對於在2014年,於北京舉行亞太經合會時進行「馬習會」的期待日高,被習近平順勢逼出了「陸委會—國台辦」的準政治會談。當時的國內外氣氛是,似乎兩岸在2016年前展開政治談判,甚至利用馬習會出現兩岸政治峰會的對話,越來越明顯了。

2014年太陽花運動,逆轉習、馬主導之兩岸關係趨勢

這些發展被2014年3月太陽花學生運動所逆轉。以反服貿黑箱談判作為訴求的太陽花學運,將台灣社會潛藏對馬英九親中作為的恐懼與不滿表面化,加上原先宣稱親中政策所帶來的經濟好處並未出現,反而是台灣因此要提早面對政治談判與是否被統一的問題,加上對馬英九的內政處理已失去信心,這幾股力量匯合成一股強大的反傾中狂潮,不僅阻擋了兩岸服貿協議的實施,也讓原先可能出現的兩岸政治談判與馬習會為之中止。原先在社會上佔盡優勢的兩岸權貴資本家開始成為被指責的對象,曾受到習近平欽點認可的連勝文,也在這個大潮下輸掉了大家認定唾手可得的台北市長選舉。

太陽花運動也改變了國共互動關係。在太陽花運動出現前,中國不僅讓國民黨承認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區」的關係(2012年馬英九總統連任就職演說),還承認台灣內部的政治體制是服膺於「一中架構」之下(2013年的吳習會)。在2014年逼出了陸委會與國台辦兩岸高層會晤展開政治會談,國台辦對此自信滿滿,認為已經基本搞定國民黨,只要接著處理掉民進黨,其統一大業的政治障礙就已經清除殆盡。而國台辦從2012年加大對綠營工作,包括邀請謝長廷訪中,之後並在香港與謝長廷的維新會舉行會談;2013年6月,邀請到邱垂貞、林重謨、陳光復、鄭余鎮、何嘉榮、邱永仁、范振宗等七名前綠營立委訪問中國;2013年10月,與包括綠營的新國策智庫針對政治性議題舉行「兩岸和平論壇」;2014年1月邀請小英基金會訪問中國等。在太陽花運動起始前,中國不僅要到了兩岸舉行準政治談判的固定機制,還對綠營施加極大壓力,當時要求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的聲浪很高。民進黨在兩岸政策當時是處於挨打狀態的守勢,十分擔心「逢中必反」的標籤,對於「兩岸服貿協議」也不認為可以擋得下來。

在太陽花運動出現後,台灣社會「疑中、反親中」氣氛浮現,中國對此一方面重新估計馬政府的統制能力,二方面,習近平也對國台辦主導,以與國民黨合作,弱化並伺機拉攏民進黨的兩岸作為有所懷疑。因此發言屢屢與馬英九主張出現調性差異。習近平在5月主動邀請宋楚瑜見面,強調要照顧「三中一青」,而對「一條龍」、「兩岸權貴分食經濟大餅」的指控也躍上檯面。國台辦不顧馬政府的勸阻強行來台,於6月舉行「王張二會」,更出現了自2008年陳雲林來台以來最大的抗爭事件,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甚至險被潑漆,中方懷疑是馬政府藉此表示對邀請宋楚瑜的不快。張志軍為此取消部份行程並提早回中國。

2014年7月開始,馬政府與中國的矛盾逐漸表面化,出現所謂的「敵意螺旋」。包括8月中,爆發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的共諜案問題;8月20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公開警告馬來西亞不得與台灣簽署FTA;9月底,習近平對台灣統派團體提到,其對台政策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0月7日,總統府公佈以蕭萬長為馬總統的APEC代表,意謂著馬習會確定破局;10月10日,馬總統在國慶講話提到中國政治改革與挺香港普選,引發國台辦之後連番抨擊;10月中,馬政府公開表態歡迎達賴來台灣;10月底,中國環球時報公開指控國安局吸收來台陸生擔任台諜;11月3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以社論抨擊馬英九是地方頭頭,說中國不欠馬英九什麼。兩岸關係自此進入馬英九自2008年執政以來最糟糕的狀況。

九合一選舉後中國對台作為出現單邊主義跡象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民進黨一舉在六都獲得四都,加上柯文哲獲得台北市,國民黨在六都只剩一都,在縣市長選舉也大幅倒退。由於之前,馬習關係已經走入負面循環,中國在九合一選舉後的對台作為出現新的特色-有單邊主義的傾向。 2014年12月,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來台八天七夜,不僅沒有與中央官方的會晤,反而是南北跑透透與地方官員及社團領袖碰面,唯一公開露面的行程是去101大樓參加「兩岸企業家峰會(紫金山峰會)」。這個峰會也宣佈中國官方與台灣民間企業簽署「官對民性質」的協議,更是過去少見。

之後在2015年1月12日,中國單方面公佈在台海中線,此舉會嚴重擠壓台灣空安反應能力的M503航道,並表示計畫在三月底前實施。在3月底的博鰲論壇上,習近平與蕭萬長也只會面五分鐘。5月底,公佈軍事戰略白皮書、6月底公佈國安法與卡式台胞證,這些要嘛有與台灣相關的條文,或是直接針對台灣而來,但關鍵是中國這些舉措幾乎都沒有與馬政府進行事先協商,而是單方面逕自宣佈。中國在兩岸關係的單邊主義作為,可能會持續到2016年5月新政府上台。

九合一後中國對台政策出現新調整,發言回歸維護九二共識

2015年3月舉行兩會期間,習近平在3月4日「胡四點」發佈十周年的時刻,利用對台聯、台盟等社台團體會面的時候,發表新的對台政策談話,接著在4月國共論壇會議以及之後的「朱習會」期間,也有兩則來自俞正聲與習近平的重要發言。綜合起來看,中國對台政策出現新的調整。不管是否是出自於認定蔡英文一定會當選2016年總統,這些發言已經與過去刻意維護國民黨的立場有所不同,更傾向清楚主張自己的意見,這些發言所顯示的態度,與九合一選後中國採取「單邊主義」作為的方向是一致的。

習近平在「胡四點」十周年的發言有兩個重點,首先,習近平在指出「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與各黨派發展交往的基礎與條件」後,緊接著定義九二共識的內容,指出其核心是「認同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這句話不僅是告訴不公開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也是在針對「主張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的馬政府與國民黨,表示九二共識不是一中各表。

習近平也對台獨活動下了新而擴大的定義。台獨活動不再侷限於破壞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包括挑起兩岸人民對立、割斷兩岸精神紐帶等,也都是台獨活動。因此如果在歷史認識與中方不同,在對日處理不若中國強硬時,也都會被習視為在搞台獨。更有趣的是對台獨活動所形成危險性的描述。習指台獨活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台海區域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前者指涉台中雙邊關係,後者則是對美國喊話。明顯希望美國附和其北京的一中主張,以協助壓制台獨的「主張與活動」。

第二,習近平對增進同胞的福祉用的字眼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不是台灣。當提到台灣時,講的是辦實事、辦好事等低階操作層面的議題。習近平提到「三個共同」(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共同維護、共同分享),其特點是將兩岸和平發展的工作,不再視為是中國的任務,要求台灣也要有相對付出,開始對台灣的民眾與政治勢力提出要求。由此可看出與胡錦濤透過利誘台灣搞促統的政策不同,習近平不認為中國要透過放權讓利以爭取台灣民心「求統一」。習近平認為台灣對促進統一也有義務,也要台灣認清中國崛起的事實,知道統一對台灣的必然性而回頭是岸,當這麼做後,北京政府自然願意讓台灣也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處。當習近平對於「福祉」的主詞是「兩岸」而不是台灣,並對台灣提出要有實際的促統行為與效果時,中方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中方對於國共論壇的定位也有新的表示。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國共論壇提到,面對兩岸關係形勢的複雜,國共論壇「越要堅定發出鞏固政治基礎,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呼聲…凝聚強大民意和輿論支援」,這就是對國共論壇下任務,要其積極在一中原則為前提的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等議題上積極努力,主動發聲與操作,並配合輿論戰的支援,以鞏固這個政治基礎。

俞正聲也將國共論壇位階提升,認為包括海峽論壇、雙百論壇、紫金山峰會、和平論壇、以及『城市論壇』等,都是在國共論壇的示範下所帶動。並提到國共論壇是「國共兩黨搭台,各界人士唱戲,是兩岸各界的論壇,是兩岸同胞的大合唱」。 前者在暗示國民黨領導者,如果因為選舉之故而將國共論壇的重要性降階,則其他兩岸交流的論壇,包括6月廈門的海峽論壇、以兩岸縣市議員為主的雙百論壇、江丙坤、蕭萬長倚為第二春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還包括「城市論壇」在內,都可能會有問題。因為中方明確指出這些論壇是被國共論壇所帶動。在某種程度,也是在暗示國民黨或泛藍內藉由參與這些形形色色論壇而大享交流紅利的人,必須要出面積極維繫國共論壇。這也代表中方針對2016年民進黨的可能執政,已經開始對論壇進行盤整,並準備要把它們收攏到國共論壇之下。

至於後者,則是明確告訴台灣,未來大概黨際論壇就只剩下國共論壇了。在民進黨不公開承認九二共識與反台獨,也沒有取消台獨黨綱之前,中方自是不願與民進黨對話,更遑論有民共論壇。因此針對2016年的可能變局,中方的策略是擴大與強化國共論壇,包括形式可以創新,內容更可以豐富,希望以國共論壇為核心,納入其他人士參與。在某種程度暗示國民黨的重要性已被稀釋了。

之後習近平在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見面(朱習會)時,僅沒送利多(台灣參與亞投行要不違背一中原則前提),還對國民黨提出諸多要求,其發言甚至較2013年6月的吳習會更強悍。

習近平比俞正聲更進一步,要求國民黨對於台灣內部可能出現動搖九二共識的言行必須「旗幟鮮明反對」,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成果「得而復失」,並期待國共展開對「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積極探討。還主張國共兩黨必須著眼大局,「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且呼籲國民黨對於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與難題要「勇於面對」,「積極探索解決之道」。更說國民黨也要秉持民族大義,承擔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福祉、為台海謀和平的「神聖責任」。

這裡面習大大,左一句要國民黨旗幟鮮明反對動搖九二共識的言行,右一句要國民黨勇於面對兩岸政治分歧與難題並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還提醒國民黨也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承擔責任。不僅不理會朱立倫的「求同尊異」,還要求朱立倫應該「聚同化異」,請問這會像是對朱立倫放送利多嗎?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把台海和平是否會地動山搖的紅線,畫在「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這些行為上。但對國民黨的要求顯然不僅止於不跨過紅線,而是要求國民黨與中共合作,以積極反對可能損害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

從這幾次發言來看,中方的重點放在固守九二共識這條底線,面對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的可能執政,中方希望民進黨不會否認九二共識,對於國民黨在經歷大敗選後可能會從一中立場退卻的發展,則是嚴厲警告與要求國民黨要其致鮮明反對動搖九二共識的言行,還提醒國民黨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要承擔責任。至於何謂破壞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而會導致兩岸關係地動山搖,習近平在此卻沒有明說。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朱習會要求國共合作探討「構建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因為去年8月20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求是」雜誌總結習近平對台主張時,並未將簽署和平協議放入,與胡錦濤有明顯不同。既然習近平無意討論和平協議,因此這個「制度框架」可能更類似所謂台灣在被統一前的「合情合理安排」。

總結來看,中國決策者在九合一選後對台灣的發言,有從原先「維護與鞏固一中框架」到回歸「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中方也進一步對「九二共識」提出新的解釋。而中方的發言,似乎對民進黨與國民黨有些許差異。對已經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來說,重點在於警告民進黨一但「九二共識」的基礎受到動搖,則兩岸關係可能的後果為何。對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來說,中方的訊息則是提醒國民黨不要從既有的立場退卻,還進一步要求國民黨要對維護與鞏固一中框架盡力,對台灣內部可能出現不認同九二共識的言論,要國民黨旗幟鮮明表達反對。

中國對台經濟作為出現質變-入台買收力量在削減

習近平在「胡四點」十周年的講話上,已經預告了中國對台經濟政策可能在未來會出現非常大的變化。除了為籠絡基層而發動的措施外,很可能不會再有對台的一般性讓利了。現在重點在,將台灣的人民與資源吸引到中國(願意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願意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而不是從中國對台灣輸送過來。這個著重點的改變,有可能反應了習近平認為過去的讓利措施都被特定團體劫收導致成效不彰,以及現在的中國經濟進入低成長期,因此可用資源受到壓縮的狀態等有關。另一方面,把台灣人民吸到中國就職或創業,也比起放資源進入台灣,是更能有效控制這些台灣刁民的。

如果對其經濟政策的解讀是對的,則大概貨貿與投保協議,中方的立場可能會更堅持,更不願讓步,因此大概是談不下去了。

中國親政府學者周志懷之後也說,不會再有對台讓利或入島惠台措施。這次俞正聲則明白提到中國經濟進入(中成長的)新常態,因此與其要放資源入台灣,反而更希望台灣人到中國去發展。當然中國會這麼做,除了認為過去灌注資源到中南部綠營鐵票區沒效果外,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瓶頸,可用資源比較有限,同時也擔心在國共利益瓜分下,惠台資源都沒到該到的地方。當然,如果台灣人是選擇到中國發展後,人在屋簷下,自然更不敢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北京是更容易掌控。 今年兩會第十一次會議簽署了「空安協議」與「租稅協議」。前者讓台灣航空公司的班機,可以無須以空安理由而須在當日回到台灣,後者則是讓投資中國的台商,可以避免被台灣雙重課稅,基本上是鼓勵台商赴中投資。這個歷經五年簽不下來的協議在今天可以完成,其基本方向也與中國在經濟政策上是轉向鼓勵台灣人去中國發展,而不再是對台灣投注大筆資源進行買收等是一致的。

政府對蔡英文「只問不批」、由民間出面批蔡

更有趣的是,在蔡英文訪美時,中方除了其駐美大使崔天凱迸出「蔡英文須經過中國十三億人民面試」的笑話外,基本上官方沒說什麼話。對於蔡英文在美國提出的「維持現狀說」,以及根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講法,中國官方的態度是「嚴厲質問但不攻擊」,比較強烈的批評是來自學者,或是與國台辦較有關係的學者,但這些學者發言時國台辦官員往往不在現場,也沒在事後給予背書。與2011年9月以後,將蔡英文定性為理念型台獨,而發動全面攻擊的作法不太一樣。當然有可能中國是因為國民黨候選人可能沒有完全確定,或是還沒對蔡英文進行具體定性,因此官方到目前是以質疑,而不是批評謾罵。當然蔡英文從2012年敗選後,至今沒對中國官方有任何批評,也沒對習近平有評論,在美國時被問到對習近平的評價,也有給予正面表述。這也使得中方不太容易給予批評。

至於這個對蔡英文「官方質問,民間批評」的方式是否會成為之後的主軸,可能還言之過早。但如果態度到選舉當天都是如此,其可能顯示的政治訊息就十分值得玩味了。

何謂「九二共識」基礎不能動搖?是一定要公開承認還是只要不否認即可

習近平在「胡四點」十周年時說,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如果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地動山搖。而在朱習會時,習近平本人是把台海和平是否會地動山搖的紅線,畫在「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這些行為上。這些可以看出習近平是對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喊話,先說出自己的紅線。但另一方面,習近平對國民黨的要求顯然不僅止於不跨過紅線,而是要求國民黨與中共合作,以積極反對可能損害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 除了要求不要讓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受到破壞外,習也改變了中國對「九二共識」的應用範圍與強調重點。 中方原先在1992年所提出,並在2010年8月李亞飛來台參加「兩岸創富論壇」時重覆,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是「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海協會在1992年11月16日回覆給海基會對此有進一步表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

可是在習近平在今年(2015)於胡四點十周年對台盟、台聯所講的「九二共識」,不僅把這個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與各黨派發展交往的基礎與條件」,還特別指出其核心是「認同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過去對「九二共識」是「堅持一中、沒有各表、處理兩岸事務性協商」,基本是政府對政府在不同議題協商的態度。但現在將「九二共識」政治化,變成是與各黨派交往的基礎與條件,因此不僅是政府間協商,連進行非政府的政黨交流也要觸及九二共識。

另一個問題,是中方沒有對「破壞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提出清楚界說。習近平對紅線的說法是,「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基礎、搞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如果沒有公開承認,但也沒有公開否認「九二共識」,是否不構成破壞政治基礎呢?如果不涉及憲法的處理,是否「挑戰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基礎」的行為就不存在呢?

我們對此沒有解答,畢竟當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當政時,中國在國際打壓與當面的軍事部署都還持續進行,並進一步施壓要逼迫台灣進入政治談判,所以台灣的空間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關係不大。甚且,中國過去常常先畫了紅線,但之後又說不算,故意把話說得模糊以便讓自己有任意解釋的空間,使這些紅線說了等於沒說,迫使台灣往往要以最嚴格、最負面、最惡意的方式來解釋這些作為。這都會使人對習近平有關九二共識的發言採取極為懷疑的態度。

中國擔心泛藍立委選情,並關注選後國民黨權力繼承問題

面對蔡英文當選機率日高,中國對台灣政局的關切點,除了對選後兩岸關係是否逸出一中軌道外(蔡英文執政),也擔心民進黨與泛綠勢力會在立院過半,讓中國缺乏一個從國會牽制蔡英文的機制。中國也對2016年的國民黨權力繼承問題高度關心,包括國民黨力量是否會繼續萎縮、國民黨是否會出現向本土化的轉型、誰會領導後馬時代的國民黨、以及其他泛藍勢力與國民黨的分合等。

對中國而言,最不利的狀況是蔡英文當選、民進黨單獨過半、國民黨出現傾向本土與遠離一中的轉型。這使北京連操作國共合作壓制民進黨的選項都不存在。如果是蔡英文當選,但國民黨,或者是泛藍(國親新)在立院聯合過半,國民黨由親中政治力量(諸如連戰或其他人等)主導,則對中國只是2000~2008年的重演,中國已發展過一套操作模式面對這個問題,更何況現在國民黨被中國滲透情形嚴重,連號稱最捍衛中華民國的新黨都去北京參加閱兵,對中共的二戰史觀背書。 因此中國在選前的操作,比較可能是想以此降低蔡英文的選票數量,雖然不一定能擊敗蔡英文,但卻能夠降低立委選票,增加國民黨當選得立委席次,也讓中國在選後國民黨的權力繼成戰爭中占據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中紀委入駐國台辦-習近平無須為蔡英文當選負責?

不管習近平上台後對台灣政治逼統的作為是否是導致兩岸關係出現反一中的重要因素,但太陽花運動與九合一選舉結果所引發對於「陸客一條龍」以及「跨岸權貴資本」的普遍厭惡,被認為是兩岸關係未如中國預期發展的重要原因。有趣的是,近日隨著習近平反貪打腐力道加大,出現中紀委入駐國台辦並展開調查,有風聲說長期在台辦系統的陳雲林、陳元豐等都是重要目標。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何導致中紀委會入駐國台辦,但此舉提供習近平一個自「對台政策失敗」脫身的重要理由。因為被腐敗的國民黨與把持分配釋放對台利多的台辦系統沆瀣一氣,讓中共對台的經濟利誘無法到達其「三中一青」的對象中,不僅減損了對台政策的力道,還讓台灣人民滋生不滿。

在某種程度來看,中紀委這個舉措似乎是在為明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的對台政策翻轉預先鋪陳,讓習近平無須為台灣選舉結果不盡其意負責。

中國「拉美制台」力道大減

此外,過去十年中國對台政策之所以能夠有效果,是因為台美關係不佳,中國除了單方面對台灣外,還往往可以因自己被美國的全球經營所需要,而取得美國在對台政策的配合,即所謂「經美制台」。

但現在隨著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明顯,所謂中國崛起的論調已經不再流行,反而是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對全世界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從2010年開始,中國在南海、東海、印度洋與美國矛盾加劇,從2012年金正日過世後,北京與北韓關係惡化,導致其對北韓的牽制力下滑,也連帶降低美國需要中國協助處理北韓的動機。2005年前副國務卿稱中國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Responsible Stakeholder」,2009年美國當時的副國務卿進一步加碼,說美國要讓中國感受到「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但現在這些論調都已經消失無蹤,連帶的,當時在華府盛極一時的「棄台論」也失去了流行。

雖然中國依然是世界大國,擁有第二大經濟規模,但對中國已沒有過去那種浪漫想像。美中關係延著「崛起強權 vs 守成強權」的權力轉移理論,所預見的結構競爭關係,在雙邊關係上維持「鬥而不破」的態勢,這個發展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中國「拉美制台」的力道已經大減。

沒有「台海再平衡」就沒有東海與南海的再平衡

另一個在這段期間學習到的教訓是,只要沒有台海再平衡,美國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再平衡是無法成功的。 中國從2008年12月開始派遣公務機、公務艦到釣魚台附近海域,2010年出現準軍事漁船衝撞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並從2012年以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為理由,強力衝撞日本的船艦,並於2013年11月單方面劃定包括釣魚台的「東海防供空識別區(ADIZ)」。而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不管是2009年與美國Impeccable、或是與John McCain等船艦的衝突,或是2009年底後,單方面扣留越南在西沙海域作業的漁船,2010年開始占領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與之後在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的作為,乃至在2014年派遣「海洋981鑽油平台」到西沙爭議海域,直接鑽油引發越南強烈反擊等,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頻頻進出,是始自2008年馬英九就職後。從以上時序觀之,我們可說,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作為,是在2008年因馬英九上台採取親中以及「兩岸高於外交」的政策,讓台海中立化後,中方開始將資源轉向東海與南海。也因此,如果台海沒有再平衡,美國想要重返亞太,包括在東海與南海的再平衡,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但關鍵是華府的領導者與分析家們是否有體會到這一點,或是持續將台灣放在兩岸議題下處理,而不是放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安全議題下予以了解。

未來四年-需把握2016~2017年的機遇,以應對2018~2020年的挑戰

明年如果出現政黨輪替,蔡英文當選總統後,以蔡英文在初期會把強化台灣經濟發展與合理的社會分配等為其施政重點的考慮,可預期蔡會期待有個穩定的對外關係,使其有內政改革的空間,因此對外作為會比較防禦性。也因此蔡英文不太可能會有所謂被外界視為「挑釁中國」的作為。但關鍵是如果中國內部狀況持續惡化,是否會拿台灣祭旗以轉移內部的不滿,進而導致台海緊張。

由於習近平在2017年底有重要的中共十九大,特別是人事議題關切到2022年的權力關係,更須集中精力處理。因此預期習近平在這之前對蔡英文強力施壓的可能性不會太大,因此台灣更須把握2016年選後到2017年底這兩年期間,盡速建構穩固的外交安全網。

但當2017年十九大結束後,由於習近平一直強調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性,第一個一百年(建黨一百年)在2021年,意即不管台灣是誰執政,習近平可能都有要在第一個一百年(2021年)完成某種統一大業的壓力。如果2016年是親中政團執政,台灣國際主權在那時被正式終結的機會不小,如果是蔡英文執政而不願束手就擒,則如何應對就會很重要。這表示2016~2017年,這兩年的準備期會很關鍵,在這其中,日本更是台灣在安全與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台、日合作的議程是什麼,要如何進行,台日如何共同「逆風高飛」等,現在就要展開密集與審慎的思考!

2015年9月19日台灣安保協會舉辦「兩岸關係與亞太區域和平」國際研討會,本文節錄自賴怡忠提出的論文「2016兩岸關係可能趨勢與台海再平衡」,請參閱研討會的全文。
全部文章登在台獨聯盟網站:www.wufi.org.tw/tjsf/
/林茗顯 製作網頁 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