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orum 台灣e廣場


台灣地位論述的環境因素    rdrcntr:5017 2007-08-07 11:00:52
陳儀深
台灣地位論述的環境因素
──談李登輝先生2006-2007的變與不變

陳儀深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一、前言概說

「思想是環境的產物」,這是很多研究思想史的著作常講的ㄧ句話。例如出生於台南縣的醫生吳新榮(1907-1967),日治時代曾經被強制參拜北門神社,當時的感想是,有朝一日要把這個神社改作「民族紀念館」,供奉黃帝、李世民、鄭成功\、孫文四尊主神,可是戰後吳新榮歷經二二八劫難,後半生很想搬離台南前往花蓮居住,以免面對中國大陸、以便面對開闊的太平洋。再如海外台獨運動的理論家之一陳隆志,三十幾年前在美撰寫《台灣獨立的展望》,根據歷史與國際法認定台灣地位未定,主張推翻蔣氏政權(中華民國)建立台灣共和國,但是九零年代回到台灣後,面對民進黨接受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體制,乃改採有效自決說,認為台灣解嚴以後歷經國會改選特別是總統直選,台灣已經演進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此種論說被民進黨接受成為主流論述,具體表現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

政黨輪替後,2001年李登輝以振興經濟、壯大台灣等訴求成立台聯黨,由於陳水扁總統標舉新中間路線、公開承諾「四不一沒有」,情勢促使台聯黨站在深綠位置,尤其2004年總統改選前夕,李登輝號召二二八「牽手護台灣」的活動,高度凝聚本土的力量。曾幾何時,李登輝被戴上「台獨教父」的高帽。然而,2005年任務型國代的選舉,陳水扁總統親為民進黨操盤搶食深綠選票,以及國、民兩黨合作進行的第七次修憲,引起李登輝的大力批判,李扁關係幾達冰點;加上2006年11月國務機要費案的起訴書出爐以後,陳總統的位置岌岌可危,李登輝仍然沒有出手相救,終引起保扁的深綠力量反撲。2007年1月壹周刊刊登訪李專文,除了繼續批扁「嚎哮」、「騙選票」等,李還提到想要訪中、台灣已經獨立不必主張台獨,台獨是危險、退步等……種種「突兀」的說法不啻授人以柄。個人認為:李登輝繼續在正名、制憲、抗中的道路上前行,當然沒有「背叛台獨」,只是由於紅衫軍、阿扁政權危機、台聯黨尋求生存出路等因素,李登輝採用「否定台獨路線」的猛藥,得失猶待觀察。

二、李扁關係的變化是主要背景

台聯黨創黨不久,參選立委的目標訴求之一即是85+35意即泛綠過半,結果雖不如預期,但不論在立法院內的表現或與本土社團的互動,營造「泛綠」陣營的印象相當明確。2004年阿扁總統連任成功\的因素固然不一,李登輝扮演側翼助攻必是其中之一。但是其後李扁關係的惡化有跡可循:1. 宋楚瑜訪中前夕,扁宋會達成十點共識引起綠營撻伐,阿扁總統竟說是李登輝的建議使然,以致李安妮對媒體說:「教你去約會,沒叫你去上床」(大意如此);2. 2005年任務型國代選舉,民進黨與台聯黨不但政見相左、互相批判,阿扁總統且親自領軍高喊台獨,國、民兩黨合作通過的修憲案,明顯有吃掉小黨的用心;3. 2006年阿扁總統的幕僚、家人涉案乃至自己的國務機要費案沸沸揚揚,李登輝不但袖手旁觀,有時還發表批扁言論。當北、南、東社成立「台灣社」的過程,一方面與阿扁互動密切,一方面又要拉李來擔任榮譽總召集人,結果李登輝臨時拒絕出任,並且不出席台灣社的成立大會,讓社長吳樹民尷尬不已。於是,很多綠色電台的聽眾不斷call-in批李,說他是「黑金教父」,任內沒有處理國民黨黨產、栽培連宋馬等人「長大」、不應該成立台聯黨等等,當時筆者曾經撰文辯護:

事實上,「黑金教父」的講法是copy近幾年國民黨對李的污蔑,試問兩蔣戒嚴時代還要「黑金」嗎?李登輝時代才有真正民主的全面改選,國民黨當時為了選票而結合各地方派系是自然的事,何況鄭太吉、伍澤元、冬瓜標等等昔日與連宋的關係遠比李登輝親近吧……至於連宋馬等人都不是九零年代從天而降,而是有他們的家世、學經歷、黨內人脈關係,豈是李登輝愛栽培誰就栽培誰的?

然而,這類的辯護猶如杯水車薪,無法扭轉大勢。尤其11月3日國務機要費的起訴書公布以後,不但素有清望的李遠哲、高志明、陳師孟等有促扁下台的言論,民進黨內的要角亦紛傳切割,例如:蘇貞昌、新潮流主張立法院黨團開放支持第三次罷扁的提案,游錫堃轉達並支持「一審有罪就下台」的建議。但是保扁的力量不容小覷,連台聯黨的立委亦「不惜傷害黨的形象,為扁解套」─ 支持三罷的態度突然逆轉。保扁的力量包括綠營的電視名嘴,竟然公開指控李登輝對陳瑞仁檢察官下指導棋,才會有那種「置扁(的政治生命)於死地」的起訴書。針對這類不實指控,台聯黨雖然發表駁斥、澄清的聲明,已無濟於事。
政治的現實是:蘇、游、謝、呂等「天王」可以與扁切割(以保住民進黨命脈),但是李登輝不可以。

三、壹週刊的專訪報導與李登輝的自我辯護

2007年1月29日李登輝接受壹週刊訪問,暢談他最近的政治觀察並說明過去以來的一些政治立場,卻因壹周刊聳動誇大的標題「棄台獨、引中資」以及「我想訪問大陸」引起軒然大波,不但聯合報用「大轉向」、「立場180度大改變」來形容,藍綠陣營的政治人物與媒體名嘴也順此方向擴大解讀。

李登輝或台聯黨感知茲事體大,立刻有2007年1月31日的〈TVBS專訪前總統李登輝〉報導(爲什麼壹週刊之後又是TVBS這種「統媒」?綠營名嘴亦將此計入罪狀和證據,但據台聯中央黨部有人敘述,李曾找民視,但不被接受),此一專訪的要點,除了澄清「我沒有主動要去中國大陸看看」,相對於江澤民對台打飛彈,胡錦濤比較溫和(此種「稱讚」是相對的),擔心兩岸溝通平台已不存在,主張兩岸之間的投資應該「有來有去」,當主播方念華問他爲什麼批扁講「嚎哮話」?李登輝警覺地回答「這是個人問題,我不要做答覆好不好?」

重要的是,此篇專訪中李登輝澄清自己的統獨論述,包括:1. 我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因為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有主權的國家,已經獨立爲什麼還要追求獨立?這樣說並不牽涉到「放棄」獨立主張的問題;2. 台灣還不是正常的國家,需要正名與制憲,並且應該以「新時代的台灣人」來解決認同的問題;3. 台灣和中國「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從廢除臨時條款進行國會改選的民主化,成立陸委會、海基會作為兩岸之間的平台,才有辦法處理雙方之間的問題,這些所謂的寧靜革命,立場都是一貫的。

可惜,一般人不在乎李登輝思想主張的變或不變,不在乎中間偏左路線在台灣社會是否值得呵護開展,只在乎政治人物或政黨力量的消長,保扁和保台灣遂變成一種難以區分的混淆。

四、結語

1990年李登輝當選總統以後,1991年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以便進行國會全面改選,對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性不亞於1987年蔣經國的解嚴;1991年台澎金馬選出的第二屆國民大會,國民黨的席次超過3/4,逼使民進黨在1992年第二屆立委選舉過程中放棄才剛通過台獨公投黨綱的熱情,「多談公共政策,少談意識型態」,等於接受李登輝所設定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或「中華民國第二共和」的架構。2001年李登輝致力於正名、制憲運動,宣稱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其實已經走在民進黨前面。

兩國論至少是兩中,將海峽兩岸切開,在北京政府眼中也是一種台獨。而今李登輝自我摘除台獨標籤卻念念不忘正名制憲,實是如假包換的台獨;李登輝台獨論述的調整或許\得不償失,但是許\慶雄、江永芳、傅雲欽可以給他批評,民進黨以及擁護民進黨的本土社團最不適宜批評李登輝的「變質」。
*本文發表於2007年8月4日,「國家定位政策研討會」,台灣安保協會、台獨聯盟主辦、現代文化基金會、亞洲安保論壇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