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orum 台灣e廣場


台灣的國際環境:中國的崛起與日美同盟    rdrcntr:4062 2008-06-13 14:55:10
羅福全
前駐日代表

隨著中國的崛起,台灣邦交國的數量只有繼續走下坡,而且這些邦交國在國際社會上大都無足輕重,就好比巴紐案一樣,多半是脫離不了以金援外交來維持暫時性的承認,這並非從事外交的重點。至於要如何運用國際環境,首先要瞭解包括中國、日本、美國等主要國家與台灣之間的利害關係,其次就是善用這些國家與中國之間的矛盾,來開拓對台灣有利的國際環境。

由於中國的崛起,台灣不應被中國併吞的國際認識與日俱增,尤其日本與美國認為台灣一旦被中國併吞,則亞太區域的和平安全將會失去「均勢」(balance of power),屆時勢必容忍中國超越日本而成為亞洲新的超強(super power),使日本屈就其下,則整個亞洲將受制於中國的軍事力量。此外,美國太平洋軍區總司令也曾透露,中國海軍將領向他表示,希望以夏威夷的緯度為界,以西的亞洲部分屬於中國海軍的勢力範圍,以東的海域則由美軍主導,雙方可以維持和平共存,或許這是中國軍人一時之言,但也可以代表中國擴張海權的意圖,希望美國承認中國在亞洲的超強地位與勢力。當然,日本並不在中國的考量之內。

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其憲法就已放棄参戰權(憲法第九條),軍事上一直處於美軍的保護傘下,以經濟發展立國,以經濟援助回饋國際社會,包括在高峰期每年2,000億日幣援助中國經濟發展。在九○年之前,美國主導亞洲安全,日本經濟援助亞洲,美日的貢獻成為亞洲和平繁榮的安定力量。

日本的國防力量因為受制於日本憲法,遂於六○年代與美國簽定「日美安保條約」,由美國來保衛日本的安全。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當時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來台灣近海,向中國宣示美國防衛台灣的立場,這是美國在七○年代通過「台灣關係法」以來,制止中國以軍事威脅台灣的最明確舉動。在同一時候,目睹中國的軍事崛起,也引起日本開始著手修訂日美同盟的內涵。2001年紐約發生911恐怖事件之後,美國要求日本積極派遣自衛隊與軍艦支援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的後援活動,也就是在日本憲法第九條所允許\的範圍內,參與國際安全保障活動,使日本就亞洲與中東地區的安全保障問題派兵做出貢獻,藉以贏得亞洲國家的信賴與支持。因此日本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亞洲安全保障上也能首度做出貢獻而倍增信心,致使中國開始憂慮日本的崛起,故而積極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1997年以後,日本積極增加國防力量,並得到美國先進防衛性武器的支持,對亞洲安全是一項新的發展。目前亞洲存在著兩個不穩定的區域:一個是北韓,一個是台海;逐步提升日美同盟已成為亞洲的穩定力量,乃是穩定亞洲和平的公共財(public goods)。

亞洲和平的最底線就是維持亞洲現狀(status quo),第一是北韓的廢核與武器輸出問題;第二是反對中國以武力併吞台灣,美國也認為台灣不宜挑釁中國。這兩者都是維持亞洲現狀的底線。

日美同盟對台灣問題最具體表明的立場,就是2005年2月間由日美雙方外交、國防部長共同發表的「二加二」日美共同戰略目標,公開主張中國就台灣海峽問題應以和平對談解決,這是針對當時中國制訂的「國家反分裂法」,主張可以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日美同盟對此表示反對中國使用非和平手段的具體聲明。

由此而觀,日美同盟對中國採取「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 )的具體表現,這與冷戰時期美國對共產世界採取的「圍堵戰略」(containment strategy)有所不同。現實上,勸阻戰略能否發揮效用,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抑止力量做為後盾。從2005年起,美日雙方在亞洲開始提升足以嚇阻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日本積極充實飛彈防禦系統,並希望修改日本憲法第九條,最近也通過宇宙基本法,美國在亞洲佈署反潛艇力量,配置F-22三大隊等等,都是針對中國的擴充軍力,日美同盟在建構足夠的軍事力量來對付中國的崛起。

所謂台海維持現狀,美國表明中國不得以武力侵犯台灣,但也公開反對台灣主張台獨挑釁中國,包括入聯公投,日本則認為這是台灣的國內問題而不置評論,只主張和平解決。在軍事力量方面,美國認為中國無法以武力攻取台灣,所以不希望台灣公開挑釁中國,以維持美中外交的信賴關係,以免中國就美國在中東的伊斯蘭困境做出不利於美國的立場。關於這一點,日本則認為如果對台灣問題過份讓步,只會助長中國在亞洲的領導權,如果中國在此時超越日本,日本在亞洲將永遠屈居其下,則日本唯有依靠美國才能維持日本安全,所以日本今後必須逐步建立對中國足以自力防衛與制衡的國力。

所謂「維持現狀」,各方解釋有所不同。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武就是戰爭,如果台灣沒有能力對中共使用武力,馬英九又如何足以保證中國對台灣不使用武力呢?針對中國的「國家反分裂法」以及對準台灣的一千顆飛彈,台灣要以「終極統一」來換取時間,這難道就是馬英九唯一的延命術嗎?

台獨理論以「台灣主權獨立的現狀」與「法理上台灣獨立」為基礎,其實尚欠第三個條件,那就是要有「國際承認」才能真正實現。目前包括日、美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邦交關係,所以如果台灣要選擇宣布獨立的日期,應當是在國際上能得到主要國家承認的時候。

在此之前,就是在「維持現狀」之下,要讓世界各國了解,如果台灣人有選擇台灣前途的機會,二千三百萬人在行使自決權時,一定會堅決選擇台灣獨立,建立台灣共和國。但是馬英九的當選總統,對台灣的最大打擊就是國際社會對台灣前途的負面觀感,尤其是民主國家認為台灣內部有兩種聲音,一半主張台灣獨立,一半主張「維持現狀,終極統一」,那麼台灣到底要選擇走那一條路,在國際上顯然成為一大疑問。這與2000年民進黨勝利,國民黨卸任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總統在電視上「政權和平轉移」,深得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日等民主國家給予無保留的稱讚,與此相比,這八年來台灣的國際形象退步,可說是民進黨執政的最大失敗。

馬英九主張的「維持現狀」,如果是為了「終極統一」的目標,則日美各國必將失去防衛台灣的論據,尤其是中國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就可達成併吞台灣的目的,而中國也有此耐心。因此,馬英九在國際上造成「終極統一」或「中華民族」期望統一的國際形象,這才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國際危機。

九○年代冷戰結束,東歐全面民主化,在亞洲留下四個非民主國家,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緬甸與越南,這是當今亞洲不穩定的根源。日美同盟是建立在「自由民主主義」的價值觀同盟,日美對台灣的關係可說是建立在日美同盟的延長線上,台灣與美日關係也就是民主主義價值同盟。反觀中國對西藏、對台灣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其實就是帝國時代的領土民族主義(Territorial Nationalism),與現代國家建立在公民意識的國民國家(Nation State)的民族意識完全不同。台灣民族主義是建立在現代民主國家的公民意識,與「大中華民族主義」截然不同。十八世紀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就是國民國家的第一個國家。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只有51個會員國,如今聯合國增至192個會員國,試問這六十三年間新加入的141個國家到底從何而來呢?其實就是在二次大戰後脫離殖民統治或宗主國而獨立的國民國家。而最可惜的是,台灣擁有二千三百萬的國民,經濟上屬先進國家,竟然還要遭受所謂中華文化宗主國的武力威脅,這乃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尚未解決的問題。如今台灣已是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台灣獨立要得到國際承認的唯一途徑,就是要贏取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支持。因此,今後要繼續向國際社會提出台灣的自決權利與爭取台灣獨立的主張,才能得到世界民主國家的支持。有一天受到國際承認,才是台灣獨立完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