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orum 台灣e廣場


全球化下的日本與東亞    rdrcntr:3700 2008-11-25 16:31:33
羅福全
「全球化下的日本與東亞」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11月1日
日本外交思維與兩岸關係
羅福全

1. 近年來日本外交戰略的變遷
2. 日美同盟與勸阻戰略
3. 日本與中國在亞洲互爭領導地位
4. 民主主義與日本外交思維
5. 台日信賴關係與維持現狀原則
6. 觀察與展望

1. 近年來日本外交戰略的變遷

近年來日本開始在亞洲積極參與國際貢獻而倍增信心,這是戰後60年日本在亞太區域扮演的角色和立場之歷史性轉變。在911恐怖事件之後,由布希總統與日本小泉首相達成協議,日本自衛隊直接參與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的後援活動,這也是日本憲法「第九條」範圍之內的後援活動,並非參與戰鬥性活動。2002年初由Michael Green率領的美方戰略專家在東京與日方協商,雙方迅速達成二項共識:第一、在日本憲法第九條允許之下,就日本能參與貢獻的活動範圍達成共識;第二、如果日本修改憲法後,將來日美雙方在亞太地區,如何合作維持區域安全。不久之後,日本對阿富汗戰爭出動自衛隊支援印度洋上海上補給及伊拉克後援活動,這也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日本第一次派遣神盾艦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壯舉。小泉首相當時擔心東南亞國家對日本軍艦出現於東南亞的反應,結果東南亞國家對日本參與亞洲和平安全的活動表示肯定,只有中國與韓國對日本是否又走向軍國主義表示反對。這一次參與國際支援活動亦深得日本國民之支持,而使日本政府倍增信心。就此小泉首相曾公開宣稱「日美同盟」為日本外交的主軸,其後的首相亦堅持此一立場迄今不變。其後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也開始公開討論修憲問題(包括憲法第九條),且小泉首相任內六年餘並未訪問北京。對此,2005年中國在上海掀起大規模反日示威,以至當時日本民調有七成以上日本國民對中國表示「嫌惡感」。在小泉首相領導之下,日本開始考量戰後六十年,日本應該成為一個「正常」或普通的國家,也就是結束二次大戰的戰敗國地位。打算修改憲法,積極貢獻國際社會,並公開主張日本要成為聯合國常任安理會的一員(聯合國預算23%來自美國,日本負擔19%)。中國則公開反對日本出任常任理事國,使日本對中國態度有高度的不信任。當時日本對中國經援高達2000億日元以上,目前已降到800億以下。日本在小泉首相領導下開始參與國際和平安全保障的後援活動是一個新的開始,並希望在聯合國架構下與歐美國家同樣的積極參與國際貢獻。

2. 日美同盟與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

日本的國防力量因為受制於日本憲法,遂於六○年代與美國簽定「日美安保條約」,由美國來保衛日本的安全。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來台灣近海,向中國宣示美國防衛台灣的基本立場。目睹中國的軍事崛起,當時日本橋本首相開始著手加強日美同盟的內涵,歷年來在日本國會通過一連串法案來支援阿富汗、伊拉克戰爭。1997年以後,日本積極增加國防力量,並得到美國先進防衛性武器的支持,日美同盟更加密切。日美雙方除了反恐以外,以為亞洲存在著兩個不穩定的區域:一個是北韓,一個是台海。雙方逐步提升日美同盟成為穩定亞洲和平的公共財(public goods)。

日美同盟對台灣問題最具體的表明立場,就是2005年2月間由日美雙方外交、國防部長共同發表的「二加二」日美共同戰略目標,向中國明確表示:第一、希望中國在亞洲積極扮演建設性角色。第二、主張台灣海峽問題雙方應以和平對談解決。當時正好是中國制定「國家反分裂法」,主張可以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因此日美同盟對此表明態度,反對中國使用非和平手段對付台灣的一項具體聲明。第三、是希望中國軍事預算透明化。當時日本町村外首(目前內閣官房長官,町村派代表)曾經表示,第二、第三點乃是日本所提出,致使中國非常不滿。2007年初麻生外相赴美參加「二加二」會議時表示,2005年日美戰略共同目標一直延續下來。由此觀之,日美同盟並非對中國採取敵對關係,而是採取「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這與冷戰時期美國對共產世界採取「圍堵戰略」(containment strategy)的敵對關係有所不同,是希望中國不要走向冒險主義,期待中國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事實上,勸阻戰略能否發揮效用,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抑止力量做為後盾,也就是「力量的均衡」(balance of power)。

自從1978年中國採取開放政策以來,近十年的經濟成長率均維持在百分之十左右,國力日增,經濟上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存底以及世界工廠之稱的輸出貿易優勢,且二十年來以二位數的成長率擴張軍事預算,去年的成長率竟高達17.6%。軍事上充實海洋海軍力量,由一個大陸國家逐步成為太平洋到東南亞海域的海權國家,洲際飛彈的能力或可超越日本,躋身美蘇之列。例如2007年1月11日在八百公里太空,以飛彈擊中人造衛星,疑是存心向世界炫耀其飛彈能力,在一個和平的亞洲環境當中蓄意擴張軍事力量,無非是中國決定走向亞洲超強(Super Power)的意圖,極為明顯。從2005年起,美日雙方在亞洲積極提升足以嚇阻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2007年1月日本麻生外相向美國提議購買100架F22最先進戰機,美國則在一週之內派遣十八架F22進駐琉球,日本也通過宇宙基本法,並充實反飛彈系統,最近美國在亞洲佈置F-22三大隊,新航空母艦進駐日本,凡此種種舉動,顯示日美同盟正在建構足夠軍事力量,以應對中國的崛起。

3. 日本與中國在亞洲互爭領導地位

針對當前日本與中國的關係,美國前助理國務卿Kelly報告書(Simo-Japanese Rivalry: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April 2007) 指出,“不論東京與北京,在亞洲似乎都不願扮演次等地位(secondary role)。”並指稱從2006年初,中日關係陷入冷戰結束以來最低的關係。又指稱,

”China is especially troubled by Tokyo’s increasingly outspoken support of peaceful resolution with respect to Taiwan. Beijing believes that Taiwan has gone from being an implicit to an explicit focus of Japanese military policy and sees that updat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as being directed a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s creating anxiety in Tokyo and concern in Washington. ”

這一段話最能反應由美國看當前中日關係是處於互爭亞洲領導地位,尤其對台灣問題,中國對日本所持的態度頗為不滿。

4. 民主主義與日本外交思維

曾擔任小泉首相與安倍晉三首相外務大臣的麻生太郎於2007年出版「自由與繁榮之弧」一書(Aso Taro,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Japan’s Expanding Diplomatic Horizons,2007) ,目前他已經繼承福田康夫而成為本屆日本首相。他所謂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是指日本今後外交戰略應與歐亞大陸外圍國家,以自由民主人權為共同價值觀來加強外交關係,並敦促共同經濟發展。在亞洲,從日、韓連結東協國家、紐、澳以及印度等民主國家,建立民主主義價值外交(value oriented diplomacy),並連結EU與NATO,直抵波羅的海 。當然這只是麻生綜合日本外交理念的構想,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主軸,就是日本以民主主義價值觀的外交思維。亞洲是否還存在著民主與非民主集團的對峙,2007年8月以中俄為中心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國家在中亞地區舉行軍事演習,在同一個時候,代表民主國家集團的美、日、印度、新加坡、澳、紐在印度洋孟加拉灣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雙方雖然沒有冷戰時代的對峙,然而非民主國家與民主國家劃線的軍演,給可能演變為不確定時代(Age of uncertainty)的憂慮投下一石。

日本前任首相在不同場合曾經表示,台日雖然沒有正式邦交關係,但是台日為民主主義共同價值觀的同盟。2006年12月,布希總統曾在京都讚揚台灣的民主主義成就。同年APEC會議,布希總統在韓國提醒中國應成為民主國家。布希總統到印度訪問,在M. Moham Shingh首相面前稱讚印度為人口最大的民主國家,意謂中國不是民主國家等等,都是表明日美同盟是民主主義價值同盟。日本對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 EAC)草擬憲章,開宗明義就提出EU憲章所表榜的以自由、民主、人權共同價值觀為基本精神,此議當然不為中國所接受,今後日本與中國就EAC高峰會議互爭領導權至為明顯。由此而觀,日本在亞洲的崛起,可以說是民主崛起 。

5. 台日信賴關係與維持現狀原則

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建交聯合聲明中,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所以日本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主張,日本僅表示尊重(respect)與理解,但不是承認。這與1972年美中上海公報以來三項公報,美國就中國對台灣領土主張用認知(acknowledge)一詞,而避不用承認(recognize)是同一語意,此調延續迄今。日、美對「一中原則」的基本立場,並未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其基本立場不容中國以武力併吞台灣。整個亞洲維持現狀,就是亞洲「均勢」(balance of power)的和平。亞洲維持現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兩岸維持現狀,也就是台灣維持現狀而不歸屬中國。日本認為,如果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則從東海到南海連接東南亞一帶,就都成為中國內海,日本海上的生命線將會受到威脅。除非中國成為民主國家,否則日本不希望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日本不言自明一直堅持的外交立場。

回顧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六十年的台日關係,除了1972年斷交時的一時摩擦之外,都保持良好的互信關係。因為從兩蔣的反共時代,到李登輝以後的民主體制以及陳水扁時代,日本都認為台灣不可能與中國合併。這也是日本國家利益很重要的一環,這一點至少日本自民黨與小澤一郎為黨首的民主黨並無不同的看法。目前日華懇談會的250名日本國會議員是超黨派構成,反而親中派國會議員近八年在政壇上日漸式微。所以日本主張一中原則,但是另一方面是堅持台灣維持現狀,也就是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日本認為美國亦持同一立場。2006年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萊斯曾公開表示:反對台海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一個中國政策、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是一整套的政策,不能區隔看待。

現在馬英九新政府提出「外交休兵」,其目的在於打開與中共對話開拓國際空間。這項新思維也許尚需一段時間,國際社會才能了解真意。但是「外交休兵」是否堅持美國與日本所了解的「台灣維持現狀」,也許是日本對新政府的疑慮。報載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曾向我方提出「二不立場」,亦即「不能暗示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台灣國際活動不能由北京來做最終同意。」不論其真偽,如果「外交休兵」也是堅守「二不立場」,個人以為日本可以信賴新政府,也就是過去六十年堅持台灣維持現狀的原則不變。如果外交休兵含義就是放棄二不立場,日本可能解釋為台灣逐步走向「一國兩制」,也就是「香港化」。日本如果無法化解這個疑慮,則台日信賴關係可能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另一方面,如果終極統一是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民主國家的時候,北京與台北雙方可以把台灣獨立或是和平統一當作選項,在台灣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如此的話,日本應該是樂於看到中國成為民主國家後,亞洲的和平無須建立在Balance of power,也不必堅持亞洲維持現狀為前提的外交思維。日本之所以通過日美同盟,提出民主主義共同價值之外交路線,其思維也是同出一轍。

6. 觀察與展望

綜合以上,日本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為: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但是日本並未承認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日本認為這就是維持現狀的原則。

二、 目前以日美同盟為日本外交主軸,堅持台灣維持現狀。任何改變台灣現狀的變化,將改變台日互信關係。我國應積極釐清日本疑慮。

三、 日美同盟對中國採取勸阻戰略,維持balance of power,才能維持亞洲和平。日美同盟是基於民主主義的價值同盟。麻生首相誕生後,可能會加強民主主義外交路線。日本認為與台灣雖無邦交,但卻是價值觀的同盟。

四、 外交休兵的外交思維,如果與上述日本的立場一致,則日本應能充分配合我國在爭取國際空間的活動。

五、 日本對我參與國際組織以及擴大國際空間,立場應與過去一樣,中華民國或台灣在國際上並不是一個國家,但卻是不屬於中國的一個實體(entity)。諸如2001年,日、美、歐支持我國以經濟實體(economic entity)成為WTO的會員。日本與美國亦以衛生實體支持我國成為WHO觀察員。又如新加坡於2000年曾答應我國以WTO會員名義與新加坡簽定FTA,當時陳水扁政府要求改用台灣名義,致使這項FTA失敗,失去我國與亞洲國家簽定FTA的機會。

上述觀察是基於日本外交思維引述。日本小泉首相之後,安倍、福田二屆首相在位不及二年,目前麻生首相上任,是不是一個長期的安定政局,尚難預測。萬一日本政局陷入不穩定時代,則日本不可能像小泉時代一樣,在亞洲扮演積極參與亞洲外交與國際貢獻。則中國可能在亞洲擴張影響力,使台灣也同受影響。

2 Kelly Report, ” Sino-Japanese Rivalry :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 INSS Special Report, (Chaired by James Kelly) April 2007,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ww.mdu.edu

2 麻生太郎 「自由與繁榮之弧」(日文),幻冬社2007(Aso Taro,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Japan’s Expanding Diplomatic Horzons, 2007, Gentosha, Tokyo http://www.gentosha.co.jp/)

3 麻生太郎自由與繁榮之弧示意圖



4 多以爾(Michael Doyle)教授曾提出「民主和平論」,基於歷史性長期觀察的結論,過去在民主主義國家之間從未發生戰爭,而非民主主義國家與民主主義國家之間則時常交戰,非民主主義國家之間也發生不少戰爭。由此推論,擴展民主主義非但是世界安定的策略,也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外交戰略的一個支柱。參照Michael Doyle “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0, No4, Dec 1986 PP 115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