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orum 台灣e廣場


政策路線與政黨空間    rdrcntr:1536 2009-01-14 15:47:02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一個政黨的政策綱領與路線,除了代表政黨與支持者的契約關係,也意味著政黨之間如何進行策略性競爭。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政黨體系大致是沿著認同的軸線在競爭,無形中壓縮其他議題發揮的機會。

至於選民意向的大幅變動,代表的是巨幅社會變遷,恰好提供新政黨出現的契機,而原有的政黨勢必做適切的轉型,此時,剛好醞釀政黨體系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在雙峰式的民意分配之下,由於選民對於特定議題表現出南轅北轍的看法,政黨會嘗試著做兩極化的角力,企圖各自固守光譜上的既有地盤。此時,不管是兩黨、或是兩大集團式的政黨體系,會限制政黨在其他政策軸線發展的空間。

相對之下,在單峰式的民意分配之下,既然選民對於基本議題已有相當的共識,政黨自然會想辦法淡化彼此的差異,儘量往政策立場的中央趨近。大黨的趨同作為,空出光譜的兩個極端,反而給新政黨有出現的機會。

在兩千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高舉「新中間路線」,大概是認為選民呈單峰般的分配,也就是「不統不獨」、「保持現狀」是社會的共識。當年,台灣團結聯盟、以及親民黨分別崛起,代表的是兩大黨棄守兩翼,釋出相當的政治市場。

在陳水扁連任總統之後,兩大黨或許\體會出民意呈雙峰般的分布,因此,各自往兩邊位移。既然下定決心固守地盤,接著就是從事修憲的工作,以國會減半、以及單一選區相對多數選制來堅壁清野,不讓台聯黨、以及親民黨有生存的空間。

與其說台灣過去十年來的政黨體系變動,是因為兩大黨針對選民意向的分布所做的策略性調整、加上彼此在制度上聯手封殺小黨所致,倒不如說,總統直選才是小黨最大的制度性致命上。不過,因為經濟自由化、以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分配失衡,恐怕是兩大黨無法支配的結構性因素。

當選民拒絕被單一議題羈絆之際,政治市場儼然呈現二度空間的開展。一個往光譜兩邊離散的政黨體系,雖然可以排拒小黨盤據一度空間的兩端,不過,卻限制了支持者在其他空間的可能選項。既然兩黨要刻意淡化拉力較弱的第二軸線,當然就無力調整立場、在兩個軸線同時競爭,只好釋出往外擠壓的選民。

然而,回首台聯在立委選舉的作法,全力開拓資源分配的軸線,試圖將階級定位為支配性的政策空間,不提統獨等認同議題。未來的新黨或許\無力抵制兩大黨在認同軸線的兩極化拔河,當是必須另闢攸關分配、或是其他可能的戰場。

其實,如果選民不願意放棄認同軸線,也就是認為國家認同、國家定位、以及族群分歧尚未解決,那麼,政黨就應該兼顧兩個軸線的競爭,一方面與國民黨進行認同的抗爭,一方面又與民進黨從事分配的競爭。

* 《中國時報》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