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防衛計劃大綱與東亞安保形勢 rdrcntr:4136 |
2011-01-26 10:23:56 |
羅福全 |
一、日本新「防衛計劃大綱」的基本構想
日本內閣於2010年12月17日通過「防衛計劃大綱」宣示日本今後國家防衛的新指針。這是民主黨執政後菅直人首相脫離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靠向中國,提出「東亞共同體」,希望撒離在琉球(沖繩縣)美軍基地以來日本對中國政策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日本重新宣示日美同盟與琉球美軍基地的重要性,「防衛大綱」進一步向外宣示面對中國崛起將提升日本對東亞和平安定的國際貢獻。加強日美在東亞安全保障的合作關係。這是日本向國際社會的一次重大宣示。
2010年中國對周邊國家引起一連串的紛爭。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就北韓打沉南韓天安艦事件支持北韓立場;強硬引發釣魚台主權紛爭導致日美共同保衛釣魚台大規模軍事演習;中國又宣稱南海一百四十萬平方哩海域為「中國核心利益」引起美國宣示南海的主權爭議應和平方式解決是美國「國家利益」;甚至於中國在麻六甲海峽延伸到印度洋的航路上擴建軍事基地,印度稱為「珍珠項鏈」(string of pearls)引發印度加強海軍力量。中國今年引起的邊境紛爭,可以說是涵蓋環繞中國周邊的海洋國家。明顯的,這是中國一意擴充海權,由一個大陸國家走向海洋國家的一個轉捩點。綜合以上一連串紛爭,林霨(Arthur Waldron)表示「我們的確看到反對中國主張的對抗聯盟正在成形,區域內的軍事平衡開始產生變化,亞洲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己經啟動」。
日本新「防衛大綱」在第三節「環繞我國的安全保障環境」中特別提到「中國國防費持續增加,核武、飛彈戰鬥力,以及以海、空軍為主軸的軍事力量急速擴充及現代化,其戰鬥力量在強化遠距離投射能力之外,並於週邊海域擴大活動與頻繁化,這種動向與中國對軍事與安全保障的動向都非常不透明,成為地域與國際社會,擔憂的議題。」,「在這種情形下,使美國與日本、韓國、澳洲等同盟國以及夥伴國家合作關係更加重,進一步運用二國間及多國間的框架下強化安全保障關係以期加強地域內的參與。這樣的安排對亞太區域的和平與安定發揮重要的功能,形成為美國主導全球性安全保障課題的基礎。」(防衛大綱第三節第二項)
在第四節「我國對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針」近一步強調「對外明確宣示我國高度防衛能力與我國立場,都能貢獻我國周邊的安定,並提升抑止力量的信賴度成為重要的條件」,並且「深化與發展日美同盟以對付新的安全保障環境。」,「維持與強化與傳統的東協(ASEAN)各國在安全保障上的合作關係,並進一步加強非洲、中東到東亞的海上交通、並以印度為首具有共同利害關係的相關各國合作。」
二、中國崛起與日本海上生命線
台灣的戰略地位是日本生命線上的重鎮。日本的貿易尤其是海外資源的補給的四分之三是由琉球群島通過台灣海峽或台灣東海岸經過麻六甲海峽通往印度洋,連接中東的石油與非洲礦產的一條航線。對中國而言,中國石油礦產的輸入也通過同一路線。胡錦濤曾擔憂「麻六甲困境」(Malacca Dilemma),表示中國進口的石油90%必需通過這一條航線,這也是中國的生命線。
進入21世紀,中國各項能源及資源需求升高,以石油為例,2003年中國石油進口為1億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依此推算,至2020年時,中國進口石油將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目前中國的能源及資源產地,絕大多數為中東及非洲地區,故在維護由南海通過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的運輸線時,成為中國海軍必須解決的問題。所謂「珍珠項鍊」便是一項中國戰略佈局。自2005年起,中國利用軍事外交手段,於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拖特港、緬甸科克島及柬埔寨西哈努維爾港等建立海外基地,以突破「麻六甲困境」 。針對這個問題,日本新「防衛大綱」裡特別表明日本必須加強非洲、中東到東亞的海上交通,並與印度為首的關係各國合作。
無疑的是由台灣海域連接南海一百四十萬平方哩的海域通過麻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航線對日本與中國都是一條生命線。因此,台灣是日本所不能輕易放棄的戰略性據點。
就台灣而言,馬英九上任以來的傾中政策,一方面好像提升台海和平,但是傾中政策後,日本與美國憂慮到,馬英九使台灣向一中傾斜逐步放棄「維持現狀」,如果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將完全改變亞洲的均勢(balance of power)。中國如果成為亞洲海洋霸權,不但日本感到最大威脅也影響日美同盟的戰略目標。這是日本與美國不能退讓的底線。六十年來日本從未擔心台灣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馬英九上任後,日本開始憂心馬英九「終極統一」的政策,會改變亞洲的國際局勢危及日本安全保障。
三、日美同盟與東亞安保形勢
日本在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就蓄意加強日美同盟的內涵,其後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期間,日本都在憲法第九條所容許\的範圍內,派遣日本自衛隊與軍艦參加後方支援活動,開啟日本對世界和平安全的國際貢獻。這是戰後日本參與國際活動的歷史性轉變,因而信心倍增。換言之,日本在亞太區域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場已經進入根本上改變的時代。美國就東亞的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等不穩定的問題,認為在亞洲最可以信賴的盟友就是日本,這一點正符合日本在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開始參與亞洲和平安全的考量,日美同盟正是民主價值觀的同盟,也可以說是提供亞洲和平安全的公共財(public goods),台灣的安全亦深受其益。日美同盟以為東亞的和平安全在於維持現狀(status quo),日本與美國迄今認為「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就是台灣的現狀 。但是,中國公開宣稱對台灣和平談判是「中國的國內問題」。
日美同盟對台灣問題最具體的立場,就是2005年2月間由日美雙方外交、國防部長共同發表的「二加二」日美共同戰略目標,公開主張中國就台灣海峽問題是應以和平對談解決,並希望中國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日美同盟對中國所採取的是一種「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這與冷戰時期美國對共產世界採取的「圍堵戰略」(containment strategy)是一種敵對關係,有所不同。日美與中國並非敵對關係,而是希望中國不要走向冒險主義,期待中國今後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現實上,勸阻戰略能否發揮效用,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抑止力量做為後盾。從2005年起,美日雙方在亞洲開始提升足以嚇阻中國崛起的軍事力量。
目前中國以1400枚飛彈對準台灣,這是否是對雙方和平對談的軍事壓力,馬政權的傾中政策是否已經乖離日美同盟維持現狀的前提:「台灣不屬於中國」。因此2010年東亞新形勢中,台灣是否是民主陣容的一份子,或者傾向中國而改變亞洲現狀,在東亞新形勢中成為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為此,美日同盟與亞洲民主國家必須維持軍事力量的均勢,使它成為一道具有阻嚇力量的防火牆。這並非與中國敵對,而是希望能促進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才能緩和亞洲面臨一個不確定時代的挑戰。面臨這個挑戰,日本的國民意識正在改變,民調顯示百分之八十七國民不信任中國,日本首相菅直人宣稱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主軸。日本新的「防衛計畫大綱」可以說是表明日本對中國崛起,決心提升日本國防力量、加強日美同盟,進一步與印、澳以及東協各國形成東亞民主國家的連線以維護東亞安全保障的日本基本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