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的現狀、未來和願景 rdrcntr:5058 |
2011-06-07 11:19:59 |
張燦鍙 |
「如果我們始終在『過去』和『現在』之間爭吵,我們必將失去『未來』。」
If we open a quarrel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we shall find that we have lost the future.
--------------------------------------邱吉爾(Winston S. Churchill)
作為一個台灣建國的推動者,我時常捫心自問:「我對台灣的終極關懷是什麼?」,或者是說:「我希望百年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樣的社會?」,面對台灣社會的現狀,午夜夢迴,雖然輾轉反側,然而思緒卻愈來愈清晰。
我所看到的台灣社會
台灣從2000年以來的藍綠對抗,可以說是「撕裂的十年」、「民主倒退的十年」。台灣社會裡,充斥著感性熱情的選民,卻鮮少有理性參與的公民;政治人物整日吵翻天,媒體名嘴以既定的立場推波助瀾,導致人民理盲又濫情。討論問題前,要先分清楚顏色,台灣社會早已陷入「有立場沒是非、有黨派沒對錯」的極端對立。政黨的使命,貧乏得只剩下選舉;政客的目標,貧乏得只剩下選票;政治人物的歷史視野,貧乏得只看到2012年,國際視野,更是貧乏得只剩下對岸的中國。
台灣當前的政治亂象:藍綠嚴重對立、社會不斷撕裂、政府持續空轉。歷次的民調也都顯示,有50%以上受訪民眾認為:「政黨惡鬥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幾年前,「經濟學人」雜誌曾評論:「政治文化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問題」。但是面對問題,卻不想探討原因,不想辦法解決,只是一味的迴避,一味的避談政治,我覺得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正如法鼓山聖嚴法師所說:面對問題時,你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就來面對它吧!
其實在多元化、民主化的開放社會,意見不同本是很正常,不足為奇的,重要的是要用什麼態度面對問題?有沒有能力處理問題?不幸的是,台灣社會卻不懂得如何處理,處理模式更常常陷於: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只有黨派,不問黑白。甚至拼命找對手的缺點、拼命找與對手不同的地方,追求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形成「互相否定、互相消滅」的局勢。完全缺少西方先進國家理性溝通、尊重包容,和而不同(Diversity in Unity),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文化。
我所思考的台灣社會
然而藍綠對立真的無解嗎?我深感不以為然。
台灣社會面對的許多問題,尤其是道德標準,社會規範,公共倫理,政治人物的誠信與清廉、追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普世價值,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不分藍綠。至於其他公共政策,大部分更是屬於政治性低,非意識形態的議題:包括提昇政府效能、經濟競爭力、永續發展、拼治安、司法改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國土規劃、政府再造、重整健保制度、社會福利、在國際上與美、日等國家簽訂FTA,不都是超越藍綠,超越意識形態!只是大家過於強調不同的地方,而忽略了更多相同的地方。台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們應該知道不會有一個「沒有中國的全球化」,也不會有一個「沒有風險的大陸政策」。事實上全球化經貿的交流合作,既是機會,又是風險,我們不應該只談正面,也要談負面,要有客觀冷靜專業的評估。就以ECFA而言,執政的國民黨,說盡好話;在野的民進黨,盡說壞話。殊不知,公共政策本來就有它的一體兩面、利弊得失,作為負責任的政黨與政治人物,就應該權衡利弊得失,然後告訴人民,要如何擴大利基爭取獲益,也會提出配套措施以降低損失。然而,藍綠兩黨,卻是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始終沒有交集。
不過我想,台灣社會的現狀,固然是對立,然而當我們看到韓國的反對運動,以自焚、跳樓自殺、丟汽油彈等手段來反抗獨裁貪污的政權;看到PLO(巴基斯坦解放組織)為了建國、消滅以色列,從事劫機、汽車炸彈、自殺攻擊等慘不忍睹的恐怖行為;看到南非ANC(非洲民族議會),在一九九Ο年代,為了反抗白人的少數統治及種族隔離政策,黑人放火、暴動、搶劫;白人警察開槍、丟催淚彈、放狗咬人等情況,相較之下,這些國家的國內分歧,國際孤立,都比台灣目前的問題嚴重許多。
就以愛爾蘭為例:愛爾蘭過去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連馬鈴薯都不夠吃,乃大量向外移民。1920年代為了抵抗英國殘酷的殖民統治,以生命、鮮血與大膽激進的行動爭取獨立,當地曾有一句古老諺語說:「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整個愛爾蘭人的生活非常困苦、政治動亂不安,在一九八七年還被「經濟學人」雜誌稱為歐洲的乞丐呢!然而,不到20年的時間,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愛爾蘭國民所得接近五萬美元,高居歐盟第二,教育至大學全部免費,並號稱是世界的投資天堂。
我仔細探討其原因,發現愛爾蘭的改變最主要來自於愛爾蘭人思考邏輯的轉變,遇到問題時不是爭論問題、解釋問題、解釋立場(make a point),而是想辦法找出實際具體的解決方案(make a difference)。有句話說:「If you are not part of solution, you will be part of problem.」,如果你不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你就是製造問題的一部分。愛爾蘭轉變值得我們省思,希望台灣社會能夠學習用這種態度來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我所期盼的台灣社會
大家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起生活60年,既有過去的共同歷史,也有未來的共同利益,甚至共同體意識也已經形成了。因此,要解決目前困境,其實並不難,只要釐清幾個基本觀念,調整我們的態度,就能夠逐步培養優質的民主素養,進一步形塑成熟的公民社會。
一、 尊重包容: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過:「雖然我並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會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只有在極權或是威權政府下,才會有因操作壓迫而形成的絕對性民意。在多元化、民主開放的社會,意見不同是很正常的,不需大驚小怪。有了這樣的基本認知,我們才能學會對不同意見的尊重與包容,也才能學會用尊重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問題、來思考問題。
二、 理性溝通:有理也要講理,是非也要溫柔。參與公眾事務的人,要先以尊重包容的態度來看待不同意見,進而以理性溝通的方法,來與不同意見的人溝通。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只有「想法不同的競爭對手」,絕對沒有「你死我活的敵人」,因此,政治人物若能如此,我相信有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政治人物若無能力處理不同的意見,化解歧見,則沒有資格當一個現代化的政治人物。
三、 誠實信諾:美國前副國務卿佐立克(Zoellick)曾說:「『信守承諾』在政治上、外交上,是很重要的事。」正如西方社會的至理名言:『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與人對話溝通,尤其與立場意見不同的人,一定要內心誠實,態度誠懇,待人包容,才能受人信任,才能建立互信的基礎。若能被信任,即使政治立場不同,反對的聲音至少可以減弱,甚至還可以理性對話;若不被信任,就算政治立場一致,也難合作共事。能否被信任是最基本的問題,而要得到信任,就必須要誠實。
四、 正面競爭:台灣社會目前的政黨競爭,可說是「勇於反對、怯於建言」。對於對手的政策,很容易提出反對與批評,但自己的政策卻始終模糊不清。只期待對手犯錯來累積自己的政治實力,靠對方犯錯,來製造自己贏的機會,無助於台灣社會的真正提昇與進步。國、民兩黨都曾執政過,非常清楚「當家才知持家的苦」,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政黨對某一政策有異議,應該提出「替代方案」或「配套措施」,要有對策可供人民選擇,如此才反對有理,才是真正的「忠誠的反對黨」,才是正面的競爭。
五、擴大共識:以上所說是態度、觀念的問題。在實際作為上,藍、綠政治人物確實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有爭論的就暫時擱置,從沒有爭論的先做。我們不要一味強調不同的地方,而應透過接觸協商,擴大有共識的議題,縮小不相同的部分。即使短期間無法取得共識,也 可以暫時擱置,agree to disagree互相尊重;對於有共識的議題,就攜手共同合作推動。因為只要有機會共事,就可增進相互了解,會慢慢建立起互信的基礎,之後事情會越來越順利。
我看見未來的台灣社會
我曾以雪山隧道通車典禮的事,來做說明。當初在電視看到雪山隧道的通車典禮時,我的心情相當複雜:這個世界級、極度困難的工程,台灣能夠完成,我覺得非常驕傲;但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很惋惜。在通車典禮的紅色吉普車上坐著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張俊雄,還少了一位唐飛(不過當時唐飛可能不在國內,還算是情有可原)。但是開通雪山隧道是1990年,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時的決策,簡又新也說那是他任交通部長時動土的。政府的施政,一向都是延續性政策,前人決策、現任施作、後任完工,自屬事理至明。也許執政者可以用更誠懇開放的態度,邀請歷任的行政院長郝柏村、連戰、蕭萬長來參加通車典禮,這不是搶功與否的問題,而是風度的問題。我相信用這樣的態度做事,小小的一步,政治上的諸多紛爭必能減少許多,同時也能贏得大家的讚賞。
台灣是一個小國,在國際上求生存發展,以小事大要以智慧,不要耍「特技表演」、「青瞑牛不驚槍」的把戲。就以北歐小國芬蘭為例,事實上俄羅斯之於芬蘭,有如中國之於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記得幾年前,芬蘭的國防部長造訪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公開演講時,就率性直說,今日芬蘭的三大威脅是: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不過芬蘭人知道和俄羅斯共處,不能有對抗意識,只有務實的政治路線。但芬蘭人的務實,並不是短視的現實主義,而是深謀遠慮後的精算抉擇,明確掌握小國生存之道。就因為堅定走務實路線,讓芬蘭即使面對大國強鄰,也能發展成世界公認:競爭力最強、教育第一、富強又公平,環境優、最清廉、最幸福的國家。芬蘭的生存與發展的思維、手法與經驗,值得台灣好好學習。特別是面對全球化的浪潮與中國崛起的壓力,台灣社會倘若政爭不斷,無法團結,分裂的房子無法立足,撕裂的國家無法前進,台灣必輸無疑。我常說:兩岸和平是台灣島內政治和諧的副產品。國內和諧,國際和平的機會就很大。只要藍綠政治人物以一種新思維、新視野的態度,彼此多一點尊重、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指責、少一點批評,小小的一步就能解決許多問題,我相信以台灣人的智慧,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困境。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經過一次艱難的談判後,向記者說:「我們有一條長長的隧道要穿過,但在遙遠的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絲亮光。」。台灣社會的對立,未必全因我們而起,但何妨由我們開始拋出包容尊重、和諧共生的橄欖枝,共同解決爭議、化解對立。與大家共勉,願我們都是台灣社會永續發展的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