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penforum 台灣e廣場

“以色列的獨立建國”漫談    rdrcntr:3576 2004-11-26 08:59:49
陳伸夫
一、前言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杜魯門(Harry Truman)接自突然過世的羅斯福總統之位,而於1945年接任美國總統,他以一位密蘇里州(Missouri)鄉下律師,獲選進入美國國會當參議員,被羅斯福網羅為副總統,這個過程在美國政界並不算突出,當年美政壇大多數的菁英們,對杜魯門都不重視,沒有人在意他有一天會當總統,因為人們認為,就算身體不佳的羅斯福過世,依法繼任的杜魯門也將只不過是個臨時管理員而已,他想藉之當選連任的總統,一向就沒被人看好,人們對他的見識、處事能力、交往的關係等等都存疑,甚至有看不起他的意味。

杜魯門是於接任總統後,處理幾項具挑戰性的問題,及在關鍵時刻的堅持與果決的特性,才令人們大為驚奇,也引起了讓人另眼相看的效果,這些類如:決定對日本投原子彈、介入韓戰、撤換麥帥、承認以色列的獨立建國,以及同聲望如日中天的紐約州州長杜威(Dewey)競選總統,獲得令全國各界意外的勝利等等。這中間,他對以色列的“獨自建國”的堅決支持,更是“以色列”能於漂搖不定的情境中,站穩建國的腳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這個漫談,就是要向各位報告它的簡要過程,同時也希望同各位共享這個於56年前所發生的事情的內中因由。

二、“有組織的猶太人經30年的奮鬥而建立“以色列”國家”(*1)

• 以色列(Israel)這個名稱從羅馬帝國時期的第二世紀就出現於巴勒斯坦(Palestine)地區,而阿拉伯(Arab)名稱則到第七世紀才在此地區出現。
• 1917年當時英國的國勢強盛,幾乎主導著國際外交,也一再地以世界的發言人自居。當時的英國外相Arthur Balfour即對外宣示,英國應主張讓猶太人在巴基斯坦地區建立國家,並暗示美國也應起而分攤這個責任。此即所謂的”Balfour Declaration”。這一宣言更獲得當時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League of the Nations,簡稱國聯)的贊同,並承諾給予支持。也因為這個宣言,才引發了散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爭相期盼能到巴勒斯坦地區回歸”祖地”,猶太人也因此大受鼓舞,紛紛成立組織,設定目標,朝向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祖國”(Homeland)。同時各地區熊S太人更風起雲湧地積極設法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但它的過程並不順利,經常地受到各駐在地國家、英國及阿拉伯人的干擾,因而紛爭不斷。
•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國聯”將巴勒斯坦地區委由英國託管(mandate),英國的託管,對猶太人及阿拉伯人皆以強力鎮壓的方式治理此一地區,而對猶太人的待遇更為嚴苛。
• 1939年英國更進一步限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因而齊聲抗議,同時想盡辦法,用偷渡的方式進入巴勒斯坦地區,並在巴勒斯坦地區倡行猶太人的主體意識。猶太人復國主義(Zionism)由此而滋生,而日漸擴大,終於變成世界各地區猶太人的主流意識,並期盼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起猶太國家(Jewish State)。
• 到1945年時,英國才准予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區,但人數以每個月最多不得超過15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不久,英國舉行大選,戰時執政的保守黨被工黨打敗,工黨接手的政權是一個百廢待舉的國家,整個英國遭戰爭破壞殆盡,戰爭幾乎耗盡了英國所有的資源,所有的輕、重工業全都破損急待恢復,百業蕭條,人們沒有工作,到處都是無事可做的失業人口,整個國家幾近於破產,她的生存與重建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地靠著美國的援助,此時幸好有馬歇爾(Marshall Plan)計畫,它可以說除了使二次戰後歐洲復甦外,它更令英國恢復生機,再造國力。

而二次大戰後,石油變成最重要的原料,因而從國家利益考量,英國由過去傾向支持猶太人的態度,轉而反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國家,就連當美國向英國提議,讓十萬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地區時,都遭英國的強力反對。

然而猶太人並不因英國的態度改變而灰心喪志,散居於東歐、匈牙利等地區的猶太人所組成的反抗組織,想盡辦法偷渡到巴勒斯坦。當時偷渡的行情是,每偷渡一名猶太人的代價,可取得一箱(50條)香菸,約值150美元。

同時,猶太復國組織更此起彼落地到處成立,在歐洲及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紛紛參加各種不同的猶太復國組織,以對抗英國。Chiam Weizman及David Ben-Curion(*2)聯合登高一呼,要求各種不同的猶太復國組織,不應分散力量而各自為政,大家應聯合起來,集中力量,一致地以追求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人的”祖國”為職志!此一要求,獲得了幾乎所有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呼應,並共推Ben-Curion(本古里昂)為猶太復國主義的代表人及發言人。

• 1946年美國和英國對散居於世界近50個國家,抽取9萬個猶太人做調查,結果是90%以上的受調查對象就表示要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家。

• 1947年駐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英軍,幾乎天天都遭到猶太人反抗團體的攻擊而深覺不甚其擾,英國因此正式向聯合國”提出將放棄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權,並自1948年
5月14日午夜零時起生效,同時主張巴勒斯坦地區歸由聯合國託管(Trusteeship)。英國決定自1947年起開始自巴勒斯坦地區將英國平民及英軍眷屬撤回英國。

此時的國際形勢已變成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一方是以美英為首的”民主陣營”,另一方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共產主義已變成美國的主要敵人,所謂的”冷戰時期”由此開始。而巴勒斯坦問題也因英國的將放棄託管而轉移到聯合國的戰場

根據參與”以色列”建國的”以色列”前外長Aba Eban(阿巴,伊班)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反對英國的提議,將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阿拉伯人贊成英國的提議。猶太人是主張在巴勒斯坦地區分成猶太人區及阿拉伯人區,猶太人區的地方將建立起猶太人的國家(即所謂的Partition)。當時蘇聯因同美國作對,故反對猶太人的主張;拉丁美洲國家,因在教義上同猶太教有爭執,所以他們也反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許多新成立的社會民主國家(蘇聯的衛星國)也反對,阿拉伯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但情況的發展有時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1947年4月28日在設於紐約長島的Lake Success的聯合國總部的大會中,就巴勒斯坦地區及猶太人建國問題提出討論時,蘇聯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哥(Gromygo)大使在會中卻公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他的理由是:

(1) 猶太人的歷史悠久,在巴勒斯坦地區他們更有長遠的歷史及堅強的根源。
(2) 在歐洲,猶太人普遍受歧視、壓迫及不公平的對待。
(3) 因此必須容許猶太人組成猶太國家。

同年6月在聯合國會議中討論將巴勒斯坦地區分成猶太人國家及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的問題時,為取得國家成立時在國際上被承認,聯合國決定於1947年11月29日就此問題由會員國投票表決,結果是32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

• 1948年5月14日午夜零時(即晚上12:00 PM,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00 PM),英國正式從巴勒斯坦地區全部撤出,同一天同一時間猶太人組織正式宣佈成立猶太國家,並以稍早之前經由投票決定國名的6票對4票決定將國名叫”以色列(Israel)”。
• 11分鐘之後(1948年5月14日美東時間下午6:11 PM),美國白宮正式宣佈承認”以色列”這個國家。
• 三天後(1948年5月17日)蘇聯正式承認”以色列”。

此後各國就相繼承認”以色列”。

三、承認”以色列”獨立建國在美國的小插曲(*3)

美國白宮於”以色列”正式宣布成立之後十一分鐘即公開正式宣布承認”以色列”。這中間卻是經過一番波折的。

杜魯門(Harry Truman) 接任總統之初,他自己鑑及他的人望不足,因此敦請渥旋中國內部國共內戰失敗而歸,聲譽大受打擊,因而退休在維吉尼亞鄉下做” 社會閒踏”的馬歇爾將軍( George C. Marshall)出任國務卿,並由他組成國務院團隊。馬歇爾所組的團隊可以說皆為一時之選,主要的有當副國務卿不久即退休的Dean Acheson( 愛奇生)及其繼任者羅維特( Robert Lovett), 國務院的第三號人物博藍( Charles Bohlen),才智過人以製訂國策見長於當道的甘南( George F. Kennan),國防部長佛雷斯特( James V. Forrestal) 及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馬歇爾想刻意提拔的魯斯克( Dean Rusk)。當時美國政界都以讚美的語句形容這六個人為”The Six Wisemen” (*4) 意即此六人皆是聰明才智之士,他們制訂的政策或所做的決定,都深刻地影響美國的政治及外交走向。此外,民主黨的杜魯門除了人望不夠外,他更面對著參眾兩院皆為共和黨佔多數的國會。

對一個代表國家立場的問題,如果國務院或國務卿的主張與總統的主張不同,在一般情況,國務院或國務卿是應該服從並配合總統的主張才對。

但是杜魯門接任總統期間,他對中東地區的主張卻與國務院及國務卿不同。杜魯門主張在巴勒斯坦地區應分割成猶太人區及阿拉伯人區,而猶太人可以在們的地區獨立建國。他的這個主張更曾對後來當以色列建國時的總統魏茲曼( Chiam Weizman) 承諾,美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主張( 即partition)會同猶太人對該地區的主張是一致的。
然而國務院及馬歇爾對該地區的主張卻與杜魯門不同,他們贊同英國的主張,將巴勒斯坦地區歸由聯合國託管,即Trusteeship,同時反對猶太人在該地建國。

國務院的第三及第四層級的人員(即派駐聯合國的代表)更在聯合國中違背總統杜魯門的指令而去符合英國提出的巴勒斯坦地區歸由聯合國託管。

面對此種不遵從總統命令的情況,杜魯門當時非常生氣,但因怕若因此同馬歇爾鬧翻,則馬歇爾勢必辭職,這樣一來,杜魯門政府很可能瓦解而必須重組。沒經民選而當上總統的杜魯門此時確實付不起這樣的代價。對國務院在聯合國裡扯他後腿的行徑,只能忍氣吞聲。當時他只叫他的特別助理克里福德( Clark Clifford) 找國務院中第三及第四層級的人員給予嚴厲地訓誡。

國務院及馬歇爾反對猶太人建國,主張符合英國及阿拉伯國家的立場將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其原由或許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當時國務院裡頭充滿許多反猶太人的情緒,但他們對外公開的理由是:

一、 這是基於國家利益,特別是阿拉伯的石油。
二、 從現實面看,阿拉伯人在中東所佔的面積遠大於猶太人所想建立的國家;而就人口比例而言,猶太人只有三十萬,阿拉伯人則有三千萬人。再笨的人都知道哪一方有勝算。
三、 蘇聯知道猶太人急於建國,故鼓勵或派遣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區,這些都可能變成美國的敵人。
四、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該地區沒有停戰協定,若戰爭發生對大家都不好。但猶太人卻在暗地裡與阿拉伯人通款曲,以為如此,雖沒有停戰協定,猶太人建國也不致於引起大規模的戰爭。(*5)

然而杜魯門對猶太人的支持並非基於這些懸殊的數字及國務院藉口的理由。杜魯門支持猶太人是基於美國人的正義感,道德與人道觀,當然也有部份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其理由如下:
l 他從年輕時對不公,不平的差別待遇就無法接受。
l 二次大戰時,讓世界各地的千百萬人無家可歸,令他大生憐憫之心。
l 六百萬猶太人於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納粹屠殺,他因此產生了對猶太人有著無比同情,對於猶太人那麼久的時間,竟然沒有一個〞祖地〞可歸,更深覺不公。
l 英國前外相Arthur Balfour(亞瑟,備爾福)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主張,令他非常信服。
l 他從小唸聖經,尤其舊約,使他覺得,在巴勒斯坦,應給猶太人一個歷史的合法地位。

他這些觀點,卻難以說服馬歇爾及國務院。國務院看準了杜魯門政治上的弱點而逕自不理其主張,自己片面地強勢作為。這引發了杜魯門的戰鬥意志及對自己的主張及見解毫不妥協的個性。他於1948年5月12日,離英國撤出巴勒斯坦地區,而猶太人決心宣佈獨立建國的5月14日只有50小時的時間中,要他的特別助理克里福德( Clark Clifford)代表他本人的主張,準備同馬歇爾及國務院的代表在白宮總統辦公室舉行面對面的辯論。

那天(5月12日) 克理福德代表杜魯門表明對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要建國時,美國的立場:
(1) 今年(1948年)三月,魯斯克(Dean Rusk) 雖曾明確地認為在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間的停戰協定可於兩星期內搞定。但事實並沒有發生 。兩方的紛爭一直沒有停止。所謂的停戰協訂根本遙遙無期。
(2) 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表面看起來,這一主張似乎可緩和該地區的衝突,但實際上是,阿拉伯人勢必應用他們佔優勢的軍事行動及外交手腕去壓制及阻擾猶太人國家的誕生。為防止此情形發生,我們主張將巴勒斯坦地區分割成猶太人區及阿拉伯人區。
(3) 我(Clifford) 建議總統於1948年5月14日英國放棄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權時,馬上承認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這樣可以搶在蘇聯及其他國家之先。
(4) 總統應準備一份承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民主政體國家的文件。
(5) 我們贊同備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並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猶太人想獨立建國已30年了,實在沒有理由再多等一天。該地區若交由聯合國託管,則猶太人建國的時程將會無限期地延長。
(6) 美國有道義上的責任,反對差別待遇,猶太人現在在共產主義國家及東歐就受著差別待遇之害。我們必須讓那些受差別待遇之苦的人有可去之處,那就是巴勒斯坦地區所建立之猶太人的祖國。
(7) 最後,我同意也了解,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國家的長遠利益。在一向不穩定的中東地區,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現在若不趁此良機,往後可能機會不再了。猶太人民主國家在它初建時,即馬上承認它,必可增強她的力量。這對我們國家的長遠利益必有助益。事實上這對整個世界也有利的。

馬歇爾聽完克里福德的辯詞後,氣得滿臉通紅。他對杜魯門說,克里福德是您的內政顧問,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外交問題,他是不應在場的!杜魯門回以:「將軍,是我要他來參加此會的。」隨馬歇爾而來的羅維特( Robert Lovett) 反擊克里福德的論點,認為克氏所說的,是基於政治動機,是想藉此爭取猶太人選票,以利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

馬歇爾更直接用不客氣的語氣對總統說,〞如果您採納克里福德的建議,那麼總統大選時,我將會投反對您的票!〞參與辯論的人都被馬歇爾的此舉給嚇住了 。這位受總統器重與尊敬的國務卿竟然對總統提出恐嚇之語。這若是被外界得知,則馬歇爾不是屈就順從於總統的主張,否則就只有辭職一途。如此一來,杜魯門的內閣很可能瓦解,同時盟國也很可能陷入混亂。情況之嚴重,可想而之。

參與的人了解到嚴重性,馬上提議散會,此議容後再說。馬歇爾回到國務院後,更要求將他對總統所說的內容列入國務院的檔案。多年後,檔案解密,此段言論真的記載在內。由此可知馬歇爾當時有多生氣了!

但是離5月14日( 1948)僅兩天的時間,白宮與國務院的歧異,必須協商溝通,取得共識。兩天之內,國務院方面一再地以不同的方式要求拖延猶太人建國的承認,或改變措詞等,試圖使總統妥協。這些都不為杜魯門所接受。國務院甚至認為白宮想討好猶太人選票,所以才積極地暗中與猶太人接觸。

但實際的情形並非如國務院的想像。當年美國的許多猶太人是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一個由一萬三千名會員所組成的猶太教組織,它的教士們( Rabbis)是反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國家的。他們認為,組成一個純由猶太人建立的國家,不會是民主的,而且也背離了普遍被認知的猶太教義。許多著名的猶太人也持反對的立場。例如紐約時報的創辦人沙士伯格(Arthur H. Sulzberger) 及華盛頓郵報的創辦人梅爾( Eugene Meyer ~ Katherine Graham的父親)等都反對猶太復國主義。

雖然如此,杜魯門支持猶太人的獨立建國從沒退縮。國務院也不得不讓步。

5月14日(1948年)早上,克里福德要求猶太復國組織派駐美國的代表艾布斯丁(Eliahu Epstien) 起草一份美國承認猶太人建國的文件。艾氏告訴克里福德,他們沒有寫承認他國文件的經驗,不知道怎麼寫。因此,兩人就文件簡單商量草就,但仍不知猶太人的國家名字叫什麼,故在文件中將國家名字的部份空下,等決定了再用手寫填上,此時已到5月14日中午了,離猶太人宣佈建國只有6個小時。中午過後,艾布斯丁才在無線電短波中得知巴勒斯坦猶太人獨立建立的國家叫”以色列”(Israel)。他馬上通知傳訊人,請他將”Israel”這個字用手寫填入準備宣佈承認猶太人建立國家的文件中。

但馬歇爾態度不能解決,還會是一個問題。因此,克里福德才對羅維特(Lovett) 建議,是不是可以請馬歇爾表明,”他可以不支持總統的主張,但他是不是可以不公開反對?”羅維特努力說服馬歇爾,到5月14日下午4時,羅維特最後終於取得馬歇爾同意如下:

“He (Marshall) can not support the President’s position, but he has agreed that he will not oppose it. “

1948年5月14日下午5點30分,離猶太人在特拉維夫(Tel Aviv)宣佈獨立建國僅三十分鐘,美國白宮,國務院及設於紐約Flushing Meadow 的聯合國大會場之美國代表們正為此事忙著。但是國務院仍沒通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們,關於同總統取得妥協的結論,使得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們仍繼續分頭分工去找各會員國,希望他們能夠支持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而不要將之分成猶太人區及阿拉伯人區。

下午5點45分,當克里福德用電話通知魯斯克關於總統決定美國反對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而主張該地區應分割成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區,同時猶太人將在該區獨立建國,而美國於他們宣布建國時會馬上承認他們的國家。魯斯克得知此消息,真的大為緊急,因國務院的羅維特根本沒有通知他,於是魯斯克馬上叫正參與大會的美國代表奧斯丁(Warren Austin)大使出來並告訴他總統的決定。奧斯丁於獲知總統的決定後也傻了,為顧全面子,他沒有回到會場,而逕自回家,也沒有告訴美國駐聯合國代處的同仁們。另一方面在聯合國大會的會場內,美國的代表們還一再地遊說其他國家的代表,請他們支持巴勒斯坦地區由聯合國託管的提案。

下午600 PM,克里福德到白宮西區的記者室,因時間已過了上班時間,記者們個個意興闌珊地散坐著,沒有人會想到白宮仍有重要消息提供。克里福德將一個紙條遞給白宮發言人羅斯(Charlie Ross),請他邀記者們聚集後才宣布。

6:11 PM(1948年5月14日)羅斯面對記者宣讀美國正式承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的獨立國家,國名叫”以色列”。當這個宣布傳到正在遊說及辯論的聯合國大會場時,美國的代表們,還認為這是有人刻意在惡作劇!這是不實的謠言!但經證實後,包括美國代表在內,大家混亂成一團,不知所措。古巴代表更為氣憤,認為他是被美國耍了,而大聲要求古巴要退出聯合國!後經美國代表團的成員勸阻,才離開會場。

• 所以猶太人在特拉維夫(Tel Aviv)於1948年5月14日美東時間下午6:00 PM宣佈成立”以色列”國家。
• 11分鐘後(美東時間下午6:11 PM)美國正式宣佈承認”以色列”。
• 三天後蘇聯正式承認”以色列”。
• 其他各國也跟著陸續承認”以色列”。

而阿拉伯國家則群起聯合攻打”以色列”,也沒有辦法消滅”以色列”,而且自1948年以來,更歷經了四次大戰役,仍然無法消滅”以色列”,到今天阿拉伯國家許多仍同”以色列”處於對立狀態。

但是中東從1948年以後,確多出了一個國家,她的名字叫做”以色列”!

NOTE:
(*1) 摘自A Documentary film, “Long Way Home”, 1997
(*2) Chiam Wiezman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化學家,以色列建國後成為她的第一任總統。
David Ben-Curion由波蘭移民巴勒斯坦,終身為猶太復國而奮鬥,以色列建國時的總理。
(*3) 參考自”Counsel to the President” by Clark Clifford, 1991
(*4) 引自一本書的描述,”Wisemen – six men and the world they made” by Walter Issacs & Evam Thomas, 1916
(*5) 泛約旦國王阿不都拉(King Abdullah),他是2003年過世的約旦國王胡生(Hussien)的祖父,當年阿不都拉與曾當以色列的女總理Golda Meir(梅爾夫人)為猶太人建國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秘密及密切的接觸。因阿不都拉當時主宰著整個中東地區,因此許多猶太人會以為若同阿不都拉建立好關係,則猶太人同阿拉伯人之間就可不需有停戰的協定,而可達到相安無事的地步。阿不都拉於1951年被暗殺而亡。此機密,當時Clifford與Lovett為猶太人的問題爭辯時,僅Lovett知道,Clifford卻完全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