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文的觀點談 台灣需要語言文字改革 蔣為文◎美國德州大學LINGUA語言學學會會長 ● 漢語拼音通不通用? 最近台北市和中央之間針對中文譯音的方案一直爭論不休。筆者身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者,見到雙方各持己見、似是而非的言論,不得不放下手邊的研究工作,說些有良心又有專業的話。 許多有名的社會語言學者,譬如Fishman,Fasold,及Smally針對「語言規劃」均提起一個重要的概念:不管語言學上的規劃再怎麼好,民眾如果不接受它,它就是爛的方案。在這樣的態度下,筆者對現行爭議的兩種方案,亦即「漢語拼音」及「通用拼音」並沒有預設立場及偏好。只想針對雙方的爭議點說些客觀的事實,以供大眾做最後的定奪。 以馬英九為首的台北市一直強調中文譯音應當「考慮國際趨勢,與世界接軌」。就這一點筆者與以高度的肯定。然而,馬市長似乎忘記了在全世界都趨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的「漢語拼音」之時,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還在強迫學童使用過時的「ㄅㄆㄇ注音符號」。讓這種全世界只有台灣在使用的「ㄅㄆㄇ」繼續存在,豈不國際笑話、與國際趨勢相違? 此外,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鑒於漢字的龐雜、無效率而進行文字改革,最後決議改用現行的「簡體漢字」。相形之下,台灣的教育制度還在用「繁體漢字」來"苦毒"、"體罰"學生。對此,馬市長似乎無視於廣大的、中國的漢字使用者已改用「簡體字」之事實,卻以狹隘的地方主義思想堅持在台灣使用「繁體字」。馬市長這樣的堅持,要與中國相通恐怕都有問題,遑論與世界接軌! 「漢字」是漢字文化圈中最早出現的文字發明。「漢字」就如同中國文化的發展一樣,因為提早到來的文明,促使其停滯在原始的發展階段。相較於中國人對於漢字的自滿而不致力於改革,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從早期借用漢字的經驗中精練出適合他們語言的文字,也就是「假名」、「諺文」、與「越南羅馬字」。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漢字的嚴重缺陷就如同國際有名的漢語學者John DeFrancis (1996: 40) 所說的"the in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stems precisely from its clumsy method of sound representation and the added complication of an even more clumsy system of semantic determina-tives." 既然談到了漢字改革的問題,就不得不提起韓國改革漢字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朝鮮借用漢字之後,雖然有針對漢字做些修改,不過他們發現用漢字來書寫仍然存有太多的問題。於是李朝的世宗大王(1398-1450)招集一些學者來研究解決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針對韓國話的語言特色設計新的文字系統。這個文字系統在1443年制訂完成,隨後世宗大王於1446年公佈《訓民正音》,宣佈使用新文字。筆者在此引用世宗大王在《訓民正音》中的訓詞為本節之小結: 國之語音 異乎中國 與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為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習 便於日用矣…有其聲而無其字 假中國之字以通其用 是猶枘鑿之鉏鋙也 豈能達而無礙乎 要皆各隨所處而安 不可強之使同也吾東方禮樂文章 侔擬華夏 但方言俚語 不與之同 學書者患其有趣之難曉 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 昔新羅薛驄 始作吏讀 官府民間 至今行之 然皆假字而用 或澀或窒 非但鄙陋無稽而已 至於言語之間 則不能達其萬一焉…(Lee Sang-Baek,1957)。 ● 救救我們的孩子 在此次台北市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中文譯音爭議,媒體的焦點都把它放在拼音方案的選擇上面。好像選對了拼音,我們的人生就是彩色的,選錯了方案 人生就變得地獄般的黑暗。事實上,台灣當前所需要的是通盤性的語文教育改革,而不只是在於譯音方案的選擇。拼音方案之爭議只是突顯出當前語文教育的問題的冰山之一角。台灣的語文教育的癥結不只在於譯音方案,而在於過於沉重的、沒有效率的漢字學習過程。 大家可還曾記得上小學時每天回家有抄寫不完的「國字」作業。當大家把漢字學得差不多了,稍微可以讀文章的時候,學校又開始準備教導所謂的國學--「文言文」。學生每天回家又得在霧裡朦朧地「子曰」、「孟曰」的背頌與社會脫節的所謂的古典文學。日復一日,學生只活在過去的古人價值中,而對於當今之社會人文活動、藝術文學作品不聞不問。這樣教導出來的公民,恐怕連上班時公文、報告的撰寫都有問題,更不要談到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 大家或許已被「漢字」孽待慣了,認為不懂漢字是我們的「國學造詣」不好,怪不得別人。在那些既得利益的、所謂的國學大師的眼中,不認識「漢字」竟也成為我們「古文觀止」讀不夠多的原罪。這種現象就像二十世紀初中國的「胡適」等人推動「白話文運動」所遭遇來自舊時代文人(「文言文」的既得利益者) 的反撲是一樣的。在那些「文言文」的既得利益者眼中,「白話文」是一種粗俗的、「低路e」、沒有教養的人才在用的。 台北市長「馬英九」一直強調要順應「國際趨勢」。究竟現在的文字趨勢是怎樣呢?或許我們可以看看鄰近國家的漢字使用情形來作為我們改革的參考。在越南,「漢字」已完全被羅馬字取代;在北韓,完全不用漢字;在南韓,小學只教「諺文」(類似ㄅㄆㄇ的韓國文字),國中高中各教900漢字。在日本,學校大約教2000字,社會上通行使用大約3000字。 相形之下,台灣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大約要學2600字。往後隨著文言文的增加,還要學更多艱澀難懂的漢字。據Hannas (1997)的統計,在我們當今社會上通行使用的漢字約有7000字。這7000字還只是常用的漢字,如果包含其他少用的字(譬如前行政院副院長游錫ㄎㄨㄣ的"方方土),數量可達「康熙字典」裡頭的47,035字。試想,我們有多少的人生可花費在背頌這些破草叢裡的文字磚塊?這也難怪台灣有句俗語說:「漢字欲讀會bat (懂),嘴鬚就打死結」。 在此呼籲:台灣需要針對現有的漢字教育進行全面的改革。唯有成功的、現代的語文教育,台灣才能順應國際潮流、與世界接軌! 參考書目 DeFrancis, John. 1996. "How Efficient Is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Visible Language. Vol.30, No.1, pp.6-44. |
2000年9月 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