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階級、與民族主義:越南「去中國化」之啟示(上)
蔣為文◎德州大學語言所 一 前言越南曾受中國的直接統治達千年之久(公元前111-公元939),稍後雖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而獨立建國,卻仍與中國維持一定的藩屬關係,直到1945年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後才正式劃清與中國的關係。 在中國統治的期間,漢字被採用為正式的官方文字。稍後的藩屬國期間民間發展出民族文字「【字字】喃」;十六世紀末也經由西歐傳教士傳入羅馬字來書寫越南語。雖然這二種文字很早就出現,漢字在當時仍被官方視為唯一正統的書面語。漢字的正統地位直到二十世紀才被打破;1945年以後由羅馬字取而代之而成為當今越語唯一的書寫系統。 雖然台灣也在十七世紀初經由荷蘭傳教士傳入羅馬字, 使得羅馬字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有系統的書寫文字,然而隨漢移民遷入台灣的漢字卻後來居上,成為當今台灣社會的書寫文字之主流。 本論文以越南語言文字演變之例來探討語言使用、階級、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並分析何以越南能成功地從漢字轉變為羅馬字。本文指出越南羅馬字化成功有內在和外在二大因素:內在因素包含"具讀寫能力"和"反封建社會"的需求;外在因素包括"去中國化"及"反帝國主義"的國際潮流。 二 漢字文化圈之歷史背景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是指曾經或還在使用漢字的國家,諸如越南、韓國、日本、台灣和中國等。在這區域內,中國曾扮演主宰的角色,在政治、文化上對其他國家具支配的影響。 公元前111年,中國將越南納入直接統治,直到十世紀越南才脫離中國而獨立。公元前108年中國征服古朝鮮,設立「樂浪」、「真番」、「臨屯」和「玄菟」四郡;直到四世紀,「高句麗」人攻佔「樂浪」郡,朝鮮才脫離中國的統治。日本從先秦時代即有和中國接觸的紀錄,漢武帝更曾賜日本「漢委奴國王」金印;雖然日本未受中國直接統治,但是在漢朝和唐朝盛世的影響力下中國也變成日本學習模仿的對象。 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除了政治上受中國支配外,另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借用「漢字」、引進「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他們在借用漢字後,均發覺漢字無法完整表達他們的語言;於是利用漢字做「訓讀」、「音讀」或造新漢字來應付這個問題,甚至後來更慢慢發展出新的文字系統,譬如越南的「【字字】喃」(Chu Nom)、韓國的「諺文」(Hangul)、和日本的「假名」(Kana)。雖然他們的人民有發展出自己的文字系統,然而這些新文字在國內(本土封建朝廷)和國外(中國皇帝)之雙重壓迫下,均無法和正統的漢字相對抗。原因是在大中國的政治文化架構下,各國的封建王朝不得不接受漢字和其四書、五經等古典並將之列入科舉制度。久而久之,那些精通漢字、科舉出身的封建官僚為維持本身的既得利益,也就附和漢字的正統地位並利用封建朝廷的力量來壓制國內的非漢字發展。譬如,韓國「李朝」的集賢殿副提學「崔萬里」(Choe Mal-li)於1444年上疏李朝「世宗」,反對推行諺文。他說:
就語言文字學習效率的角度來說,漢字不但複雜、難學, 而且那些用「文言文」書寫的古典經書更是難懂;於是造成古典經書的「解釋權」掌握在精通漢字的文人手裡。相形之下,打赤腳的工農階級平常忙於耕作、勞動的時間都不夠了,那有時間"十年寒窗"苦讀漢字和經典。於是漢字文化圈在長期使用漢字的情況下,逐漸形成"掌握漢字的文人統治階級"和"不懂漢字的被統治階級"的對立。這種階級對立的情形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逐漸興起後才開始有轉變。 那些廣大的勞動階級為著紀錄自己的日常生活語言,而發展出「【字字】喃」、「諺文」和「假名」並在民間流傳使用。這些文字雖然在大中國的政治、文化架構下不受重視,然而在二十世紀政治、文化、價值觀改變後,用這些文字寫的作品卻得到後人的肯定。譬如,【字字】喃的「翹傳」、諺文的「沈清傳」及假名的「源氏物語」等。 三 越南之外來統治與民族獨立運動在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中原之後,他又繼續出兵征伐「嶺南」, 並於公元前214年兼併嶺南地區。秦帝國於公元前207年崩潰後,前秦將領「趙陀」趁機佔領嶺南並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並定都於「番禺」 (張榮芳、黃淼章1995:56-68)。公元前111年中國漢朝的漢武帝出兵殲滅「南越國」,並在其地設「交趾部」,分為九郡。其中三郡「交趾」、「九真」和「日南」相當於現今「越南」之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從那時起越南第一次正式被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在越南也將此歷史稱為第一次北屬時期(陳重金1992:28)。 公元939年,越南利用唐朝末年大亂之時脫離中國的直接統治而獨立;雖然是獨立,但是越南仍必須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這藩屬關係一直到十九世紀後半段法國侵略越南,才由法國取代中國的宗主國地位。(SarDesai 1992:19) 在越南獨立、但稱臣於中國的期間,越南也和中國一樣建立起封建的社會制度。特別在李朝(公元1010-1225)和陳朝(1225-1428)時期,越南從中國引進各式政治、文物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來穩定朝代的封建基礎。換一句話說,雖然越南不再受中國的直接統治,但是中國對越南仍有極大的影響。(SarDesai 1992:21)這也是為什麼越南已故近代的歷史學者陳重金(Tran Trong Kim 1882-1953年)在他的名著《越南通史》 裡感嘆地說:
公元1858年,法國利用傳教士受迫害做藉口而向越南出兵。越南末代朝廷「阮朝」不敵法軍,而於1862年割讓南部「嘉定」、「邊和」、和「定祥」三省給法國以求和。當然法國並不以此為滿足,稍後並陸續侵佔其他各省,終於於1885年完全征服越南。越南遭受法國襲擊之時亦曾向中國求援,然當時之中國已病入膏肓,所派遣前來應戰之軍隊並無法有力遏止法軍之侵略。最後中法雙方於1885年簽定協議停戰的「天津條約」。在條約中,中國正式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並承認越南改由法國保護(陳重金1992:406)。從此越南受法國的直接統治,直到1945年胡志明利用二次大戰剛結束之國際局勢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後,情勢才開始改變。 在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之後,法國及各國政府並未馬上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之合法性,法國甚至起兵鎮壓獨立運動者。為求建國,越南人民也興起10年的抗法獨立戰爭,直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Geneva Accords)才確立越南獨立的合法性;然而在歐、美、蘇聯及中國的介入下,越南隨即被一分為二,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南越」和「北越」。南北分裂之局面持續到1975年,當美軍從越南撤退且南越首都「西貢」淪陷於越共手裡,才由越南共產黨一統南北。南北越於1976年正式合併,改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於「河內」;此統一局面一直維持到現今仍不變。 *未完待續...... |
2002年5月 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