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本桌下常握手
黃昭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今年台日斷交邁入第卅個年頭,但我認為應該說成是日本跟中華民國斷交較恰當,因為台灣與日本間的關係,30年來繼續不斷。有一個評論家曾說,中國跟日本在桌上握手,在桌下踢來踢去,台灣與日本間則是在桌下握手。這個比喻我很認同。 台日斷交並不意味日本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為在日中建交的共同聲明中,日本雖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政府,但對於中國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說法,日本則僅表達「充分理解跟尊重」的立場。另外,在聲明中,日本表示堅持波茨坦宣言。值得注意的是,在波茨坦宣言中表示要遵行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中則指出日本戰敗後台灣應歸還中華民國。所以現在台灣國際法學家有兩種看法,一是台灣應堅持中華民國的存在(因為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另一看法則是應視對日和平條約才是最後的決定(因為對日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而日本放棄了台灣,台灣必屬台灣人民,中國政府無權插手台灣)。兩種看法至今爭辯不休。 台日斷交固然是外交上的損失,但對台灣內政而言卻有所得。當初蔣介石撤退到台灣時,最大的目的是要反攻大陸,對台灣並沒什麼建設。但在1972年與日本斷交後,政府才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生存,73年開始十大建設;1978年與美斷交後,又有十二大建設的推動,兩者皆對日後台灣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台日斷交後為維持雙邊關係,民間設有亞東關係協會及交流協會,但實則都有官方資助或參與。至於實務外交交流則透過1973年成立的「日華議員懇談會」進行,藉由日本超黨派議員盡量替台灣爭取權益。不過,大部分成員也同時是「日中友好協會」的成員。 陳水扁總統上台後,對美日下了許多功夫,日本對台相關組織也發生變化。如日本自民黨組成「日台友好議員聯盟」,民主黨也組成「日台友好議員懇談會」,至於舊有的日華議員懇談會內,由於具有主導權的議員年紀已大,許多年輕一輩(多為當選四屆以內)的議員在懇談會架構之下,另組了「二十一世紀委員會」加強對台灣關係。而年底以前,日本民間方面也有日本李登輝之友會要成立。 另外,活動上質的變化也逐漸顯露。現在日本政黨中除了共產黨、社民黨以外,大部分政黨對台灣都相當關心,如民主黨大幹部菅直人訪問中國時,明日地說應該讓台灣加入聯合國,他在中國說出這句話的確有影響力。而自由黨的小澤一郎則譴責中國動不動對日本施壓,要求日人道歉,並對台持續高壓,他公開批評中國不要太「靠勢」。 日本政治家也逐漸顯露出對台灣的相對友好,例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表示,日本支持台灣加入WHO,就具有指標意義;另外,日本外務省政務官水野賢因為台日斷交30年想到台灣致意,遭上級大臣否決後毅然辭官。我們在敬佩水野的判斷之餘,也應該了解水野其實已看到日本民眾對台灣的熱情;因為水野之所以這麼做,勢必讓親台的民眾拍手叫好,選舉時可能會得到較多支持。 日人對台灣觀感好轉有幾個原因,台、日經濟關係密切,日本是台灣第一大進口國,也是台灣第三大出口國;再者兩國人民往來密切,以2001年為例,中、日人民往來約150萬人次,台、日則達180萬人次;另外美、日、台安全防衛是互相依賴的。我常告訴日人,日本制定對台政策時應倒過來想:假設台灣被中國拿去,日本的政策該怎麼辦?屆時日本國土南邊軍力成本勢必大幅增加。 儘管日本對台灣日漸重視,但是台灣方面卻感受不到,認為日本仍是嚴重向中國傾斜。有人認為這和過去美國一直有意防止日本勢力介入台灣有關。美國知道台、日間有特殊關係,如果兩國太緊密,美國則無法獨占對台灣的影響力。不過,我認為台日關係的大步前進是可以期待的,未來首先要突破的是台灣要和日本變成普通的國家和國家的關係,不用特別親日或反日,未來在軍事、政治、外交等領域的交往上,雙方應該會有更大的突破。 *本文原載《財訊月刊》,2002年12月號,由紀淑芳整理。
|
2003年1月 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