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林健次◎淡江大學國企系副教授

資本主義學者認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在資本主義制度裡,個人與群體的利益、如國家的利益,是和諧的。不過,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實際運作裡,個人與群體利益的衝突難免,尤其是「外部性」存在的時候。所以,世界各國在發展其個別的「混合式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各國政府與政黨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經濟政策去規範或干預市場,以矯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個人利益與群體尤其是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包括個人利益與國家安全利益的衝突。

一、國家安全的意義

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個人與群體利益的關係之中,最特別的是經濟活動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係。國家安全可以定義為「民主的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穩定運作、免於中斷的危險與威脅」。民主的政治、經濟、社會穩定運作的威脅可能來自國家內部,也可能來自國家外部。

(一)內部的經濟安全

就來自國家內部的威脅而言,因為經濟活動或因為政府經濟政策不當,而產生的可能原因很多。其中最明顯的包括:(1) 財富、所得分配不均或貧窮階級的大量存在,(2) 金權政治與經濟倫理的淪落,(3) 勞工與資本家互信的缺乏與關係的惡劣,(4) 殘缺不足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體系,(5) 經濟活動造成惡劣的環境品質,(6) 社經資源分配不當而產生的公共衛生體系問題,(7)政府財政紀律淪喪,以及(8) 脆弱的金融監理制度等等。

以上這些原因有的會造成階級間的、社區間的、族群間的暴力衝突;有的會因為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負荷過重而停擺;有的則會因為問題的骨牌效應或傳染性而演變成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局部或全面癱瘓。

(二)外部的經濟安全

由國際經濟關係而產生的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基本上來自對於國際經濟或對於特定國家的過度「依賴」。所謂「依賴」,就是國外的經濟活動對該國整體經濟的重要性。依賴的概念來自於相對的大小。以貿易關係為例。假如有大小兩國,它們之間的貿易量佔大國貿易量的百分之一,但確占小國貿易量的百分之九十。這在小國而言就是依賴;因為小國的貿易量百分九十必須仰賴大國及其政策的變化。可是同樣的貿易量對大國而言就是「宰制」;因為小國對大國的貿易量幾乎沒有影響力,可是大國貿易活動及政策卻能左右小國百分之九十的貿易量。因此,屏除或遠離「依賴」是獲得經濟安全的必要步驟。

二、國際經濟關係與國家安全

國際之間的經濟關係主要可以分成: (1) 貿易關係,(2) 投資關係,(3) 金融關係,(4) 運輸及交通關係,以及(5) 包括勞動在內的移民關係。

即使沒有考慮外國政府的政策轉變,外國的經濟活動與演變隨時可以透過以上的五種關係而影響一個國家的安全。以貿易為例,貿易對手國國民所得的減少可能影響我國的出口,更進一步影響我國的經濟成長、所得分配,連帶著影響本國的勞資關係,並對我國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體系產生壓力。即使只是單純的國外向我國進口金額的自然演變,都可以有以上的國家安全意涵。因此,假如貿易對手國覺得有必要,它當然可以透過其貿易政策的改變,大幅減少其進口量、進而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事實上,假如貿易對手國意圖影響我國的經濟或政治決策,它也可用它的進口政策為工具,以威脅、逼迫我國遵從其政治或經濟政策方向。這是以經濟政策為工具替代過去以武力為工具的典型例子。

(一)國際經濟安全考量的十個面向

我國的出口只是國際經濟中貿易關係的一面而已。外國也可以其出口政策影響我國的進口並進而影響我國的安全。它可以用補貼、傾銷其產品到我國,影響我國產業的發展與生存。它也可以限制其重要原料、機器設備、半成品、戰略性物資到我國,造成我國安全的威脅。國際貿易關係有「外向的」(出口)與「內向的」(進口)。其他的四種國際經濟關係:國際投資關係、國際金融關係、國際運輸及交通關係、國際勞動與移民關係也有外向與內向之分,也都各有其國家安全意涵。它們影響我國安全的方式、幅度、途徑、速度不盡相同,但都跟貿易一樣,可以作對我國安全影響的分析。

(二)國際經濟安全的目標

由於經濟活動有來自本國內部與外部的安全威脅,所以經濟政策的制定除了要追求一般經濟政策所要達到的(1) 經濟與國民所得的成長、(2) 所得分配的平均、(3) 就業的充分與(4) 物價的穩定的目標以外,還要避免國家安全的風險,甚至進一步強化國家安全的力量。經濟政策上強化國家安全的努力方向,在國內政策上就是要使我國遠離政、社、經體制運作中斷或癱瘓的邊緣或臨界點。在國際經濟政策上,則必須盡量做到兩點:(1) 追求國際經濟關係的分散,以降低對特定國家的依賴程度、(2) 國際經濟關係「防火牆」及「緩衝區」的設立;這一來可以減少外國經濟情勢或政策發展對我國不利時的衝擊,二來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讓國內有足夠的時間啟動因應措施以度過難關。

三、中國文攻武嚇下的台灣經濟與國家安全

(一)全球化與經濟安全

1990年代以後,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趨勢已經成為世界的主流。這種趨勢對台灣的經濟與安全是挑戰也是機會。

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服務業的貿易規範」已逐漸模糊商品與服務的差異、國家對外與對內政策的差異也逐漸模糊。以WTO的大原則與方向而言,國際間資本的流動與其可以投入的產業將越來越自由,而受薪階級則除了服務資本的專業人才以外,仍將被限制在本國內等待資本的移入帶來工作機會。因此,全球化對於台灣這樣的經濟體至少帶來以下兩種威脅:

        1. 國內外經濟的關聯性與連動速度大幅升高﹔國外因素對經濟與安全的威脅速度加快、預警時間縮短。
        2. 所有的政策、包括非經濟政策在內、所能解決的問題與所能產生的效果,越來越小。

第一種威脅來自於各國的貿易關係、投資關係、金融關係、運輸及交通關係、勞動與移民關係連動速度快速上升。東南亞金融危機是最明顯的例證。第二種威脅則來自於資本流動自由化所造成的各國政府間的招商競賽。由於跨國公司、包括台灣的跨國公司、可以選擇低租稅成本、低薪資、低勞工福利成本、低環保成本的國家去投資,這使得政府在制定在租稅、勞工政策、福利政策、環保政策所能做的越來越有限。租稅政策、財政收入受限的結果,所有需要大量資源的政策、像國防軍事政策,也跟著受到限制。

由於貿易立國的特性與人民的開創精神,全球化的過程中,當然能帶給台灣新的機會。全球化使全球的市場擴大,對外銷導向的台灣經濟當然有利。台灣的資本雖不如歐美豐沛,但如能以台灣為中心作全球的運籌,並杜絕資本報酬租稅的逃漏,台灣整體經濟均將獲益。

(二)台灣特殊的經濟安全挑戰

以上台灣整體經濟均將獲益結論,是建立在世界各國均能完全自由交易、不受威脅的假設之上的。資本主義是全球化利益的理論基礎。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經濟體(或國家)自由組合的假設下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和諧的結論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礎上的。唯有免於武力與武力的威脅,才有所謂雙方完全自由的交易。因此,假如一個國家或經濟體試圖利用武力或武力威脅的方式來解決雙邊的問題,則國家介入、干擾市場,交易自由的對稱性與對等性受到挑戰,那麼參與交易者個人的利益與其所屬國家的利益,就可能產生相當大的歧異了。這是台灣面對全球化,有別於他國的特殊挑戰。

台灣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除了必須面對一般國家必須面對的經濟安全挑戰以外,台灣還必須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野心。中國除了不放棄用武力以達到其兼併的目的以外,中國也比其他國家更可能運用經濟工具、威脅台灣的安全以逼使台灣就範。中國的領導人非常了解這一點,所以有所謂「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政策。在這個政策之下,中國意圖透過對台商的威迫利誘,以逼使台商對台灣政府施壓,壓迫台灣政府採取中國屬意的政策,甚至接受一國兩制的投降條件。因此,全球化對台灣的挑戰特別嚴峻。

台灣所面對的情勢的嚴峻可以從近年台灣的對外貿易與投資看出來。下表顯示:台灣對中國(含香港)的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12.73﹪快速增加到2002年的31.24﹪,成為我國出口的最大進口國。同一時期從中國進口的比重,則從3.27﹪增加到8.06﹪。但是台灣在中國進出口中的比重則遠低於這個數字。這意味著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大,而台灣對中國的影響力小。台、中貿易的發展增加了中國對付台灣的籌碼。

表:對中國貿易占我國總進出口比重變化表

年度

1990

1995

2000

2002

出口(﹪)

12.73

23.72

23.97

31.24

進口(﹪)

 3.72

 4.76

 6.00

 8.06

*中國包括香港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址 http://www.trade.gov.tw

我國廠商對中國投資方面也呈現風險集中的現象。台商對中國的投資,若包含繞道香港、中美租稅天堂及其他第三國在內,則其總金額到2001年為止約為1400億美金。此一金額約為2001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之半。台商繞道各種管道到中國投資者約占其總對外投資額的80﹪。這種現象就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高風險現象。

(三)外貿、投資集中中國的安全威脅

台灣的外貿與投資集中在有敵意的中國的現象,對台灣的國防安全有以下三點負面意義:

1. 隨者台商的資金,台灣的人才與技術也源源不斷投入中國,直接促進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這連帶使得中國軍事力量更為成長,更有武裝侵略台灣的力量。

2. 由於中國始終拒絕與台灣簽定投資、租稅、貿易協定,台灣對中國投資與貿易利益形同中國要脅我國的肉票。

3. 中國更容易利用台灣的投資與貿易為籌碼,執行「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政策,干預台灣的內政,包括國防政策在內。

即使中國對台灣沒有敵意與武裝的威脅,台灣的貿易與投資集中在中國,對台灣的經濟穩定與內部安全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是因為中國內部問題重重、難以改善:

        1. 專制政體,政治表面穩定,實質極不穩定。
        2. 政策、資訊不透明,隨時有讓人震驚的消息。
        3. 官僚貪污腐化。
        4. 貧富不均、城鄉差距太大。
        5. 失業問題嚴重,「盲流」亂竄。
        6. 銀行呆帳太高,金融危機隨時來襲。
        7.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衛生水準低落。

這些現象所表示的是,中國是一個相當不穩定的社會。由於台灣與中國的高度貿易、投資關係,中國的問題很快會透過這些關係形成台灣安全的威脅。以金融危機為例,中國的銀行呆帳太多、流動性不足是普遍的現象。假如有一天中國民眾對銀行信心喪失、產生普遍擠兌現象,中國政府只有兩條路好走。一是讓銀行倒閉、二是加印鈔票支持銀行,以中國的銀行體系言,銀行倒閉將造成中國金融體系全部崩盤、政府癱瘓甚至垮臺,中國政府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大幅加印人民幣,支持銀行。大幅增加發行人民幣的結果,就是外資的逃離與人民幣的大幅貶值,東南亞金融危機在中國上演。屆時台商在中國的資產縮水,台商資金就會發生問題。這不但會影響在中國台商的信用、還款,並且進而會影響在台灣本國的母公司與協力廠商的出貨與取款,把中國的問題擴散至台灣。投資中國的廠商資產縮水虧損擴大以後,因為還款能力不足,就可能演變成台灣銀行界的呆帳問題與金融危機。

金融問題如此,中國的其他問題也都會透過中國與我國的貿易、投資、人員交流而影響台灣的穩定與安全。

(四)台灣應有的經濟安全目標與措施

從以上的分析,面對全球化與中國的威脅,台灣應有的對外經濟政策目標是很明顯的:

        1. 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本國及外國人到我國投資。
        2. 分散對外投資的目的地,降低投資中國的比重。
        3. 分散出口地區與進口來源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4. 降低外勞的比重,並分散其來源。
        5. 限制高科技及與國防科技有關產業到中國投資。
        6. 建立國際金融防火牆與緩衝區。

為達成以上目標,即使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政府仍有很多政策措施可以運用,其中包括:

1. 致力於我國生產力的提昇。所謂國家生產力就是一個國家創造附加價值或財富的能力。一個國家效率越高其生產力就越高。提高國家生產力的方法包括:澄清吏制、革除貪污腐化及浪費,提高人民教育、知識及技術水準、改善治安與居住環境品質、負責與效率的財政收支等等。

2. 積極與中國以外的其他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簡稱FTA)。FTA的簽定國之間可以互享更優惠的投資及貿易條件,不受WTO的限制。FTA的簽定可以幫助我國分散投資及貿易地區,更可免於被中國孤立。

3. 積極拓展與我國經貿互補地區與國家的實質關係,協助其創造優良投資環境。

4. 加強金融監理,嚴格禁止國內借款流為國外投資之用。金融主管當局應規定,貸款銀行必須要求並取得大額貸款客戶及關係人的國外投資資訊。

5. 推動並加強上市公司會計及稅務透明化政策。上市公司必須按季向主管機關呈報並公佈公司及所投資子公司的海外投資狀況,同時也必須呈報公司間及母、子公司內互相調度融通狀況。

6. 建立全國對外投資及貿易資訊和預警系統,每月提供「實質的」對外投資及貿易情況,以及各重要投資國的經濟情勢評估。

7. 參考世界各國技術輸出的規範,評估高科技公司到中國投資的國家安全風險,並制定管理與管制辦法。

8. 嚴格懲罰違反對外投資法令的公司與個人。

9. 評估中國移民入台的移民政策及其安全意義。移民政策必須考慮,將來中國經濟、政治、衛生環境動盪時,台灣的經濟與安全是否能負擔大量的移民壓力。

10. 堅持兩岸直航應以中國平等待我國、放棄武力入侵我國為先決條件。

11. 持續向中國提出簽定兩國貿易協定、投資保障協定、租稅協定的要求。

 

2003年7月  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