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團體與政黨的關係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自從 1980 年代以來,台灣的反對運動一直在調整路線,由早期「議會路線 或是社會運動路線」的爭論,後來「政治運動社會化、社會運動政治化」的講法 ,到目前社運界幾乎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情形,我們如何從學術的觀點來作分析呢 ?

在政治學裡頭,我們可以從研究政黨、社會運動、或是利益團體的文獻來作 出發點。基本上,上面所講的變化,可以視為政黨與社會運動團體(或是利益團 體)兩股力量相互競爭的過程:一方面,政黨當然會盤算如何吸收社會資源來壯 大自己;另外一方面,社會運動團體也要想辦法來維持自己的自主性。

站在政黨的立場來看,為了要維持組織上的穩定性,一定要考慮外在環境的 力量,如何來定義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以便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 簡單地說, 政黨有兩種作法:不是去適應 (adapt to) 環境,就是要去控制 (dominate or colonize) 環境。

我們來看民進黨就好,他們大部分的人是早期那些反國民黨人士的結合,這 些有頭有面的「黨外人士」,就是目前各派系的頭人。另一股勢力就是現在的「 新潮流系」,他們當時沒有什麼社會地位,也沒有什麼政治力量,當然要找新的 社會力量來做靠山,也就是高舉著「關懷弱勢」的社會運動大旗,用「改造社會 」的正當性來鬥爭老一輩的人,比如老康與美麗島系,儼然把自己變為正義的化 身。從這裡來看,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何美麗島系如此痛恨那些社會團體,認為他 們只不過是新潮流系的鬥爭工具。

相對的,我們也可以說新潮流系是吸收社運的營養來壯大的;若沒有社運, 就沒今天他們在組織上與選舉上的發展。只不過,新潮流並不滿足與社運互相配 合的關係,他們甚至進一步要去控制社運團體。講坦白一點,我們此刻所看到的 社運團體,大部分是新潮流直接或是間接促成而產生的(formation),他們進一 步主導理念走向(indoctrination),並且要動員(mobilization) 這些社運的 成員或是其同情者來支持。

政黨若將社運團體視為外圍組織(auxiliary group),等於是將社運團體當 作傳達政黨決策給外部環境的工具(transmission belt)。不過在表面上,政黨 的作法會比較細緻一點,不會對外公開其支配性,因為社運團體若要有影響力, 至少在表面上要讓人看起來有自主性。

政黨控制的手段有兩種:一種是用滲透的方式,或是灌人頭;另外一種比較 粗暴的方式是收編,由社運裡面的成員去找具有政治企圖心以及聽話的人,想辦 法用公職來交換其配合。社運團體頓時變成執行政黨、甚至是派系決策的機器。

一般來說,他們的目標是社運團體內有實權卻不用負擔責任的職務,比如說 秘書長、會計、或是財務;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運用人事權來掌控資源。當然 在表面上,它們會找有頭有臉但是又沒有行動力的人來作傀儡。等這些團體的資 源用得差不多了,或是成員開始發覺其技倆,令其無法再上下其手時,他們的手 段就是聽任其潰爛,或是使用批鬥的方式。反正,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吃不 到,別人也不要想吃。」

最近幾年來,民進黨漸漸習慣議會路線,派系間雖然勇於內鬥, 但是它們至 少有一個共識,就是對社運興趣乏然,比較關心的是要如何來執政,已經比較不 喜歡強調「改造社會」、「進入體制、反體制」那些口號,社運人士當然會感覺 到似乎是被人拋棄了。

總而言之,表面上兩邊的關係會惡化,好像是因為路線不同,比如議會(選 舉)或是社運路線,要用體制內或是體制外的方式,民進黨的定位是執政或是獨 立建國,配合現實(掮客黨)或是堅持理想(使命黨)。說來說去,我們都可以 看作是民進黨想要調整其與與環境的關係。

從邏輯來看,社運團體與政黨的關係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保持距離,田無交 、水無流;第二種是保持平等的合作關係;第三種是互相滲透。我們可以畫成下 面的三個圖:



若要社運與政黨沒有往來,在現實上比較困難,因為若不參與選舉,資源就 無從而來;但是若要選舉,就沒辦法避開政黨。過去,政黨與社運團體有如兄弟 一般,無論是在人員、資源、或是理念上皆相互交流,不分你我。但是實際上, 往往是社運被政黨(或是派系)使用「隱藏式的帝國主義」 (disguised imperialist) 方式吞噬,就好像下面的圖:



面對這種手段,社運人士相當不甘心,甚至感覺到政黨應該是社運要實現理 念的工具,好像下面的圖:



我們來看英國的工黨,當初它出現的時候,的確是被當為勞工運動的工具, 必須聽勞動者的話。但是由民進黨出現到現在,社運團體老是當人家的神主牌。 兩邊的意見若相同時,到底誰是老大,不用太計較;但是,若社會團體堅持要主 導一切,那麼,誰是老大就一清二楚了。難怪民進黨會嘲諷,有辦法就去組黨, 不要一天到晚吵得要命。

從民進黨的觀點來看,它們的人選或是政策若有社會團體背書,當然是會比 較有正當性,而且也可以擴大社會支持。但是,與任何組織一樣,它必須防止外 來的影響、挑戰、或是控制,那有乖乖地被人操縱的道理?

政治是最勢利眼的,大家若有合作的空間,當然是可以相互結合;過去,政 黨若要利用社運時,會講得很好聽,說什麼「分進合擊」,再利用什麼「剪刀理 論」來誑人。但是政治上並沒永遠的朋友,尤其是在利益衝突時。對民進黨來說 ,社運團體就好像保險套一般,用了就丟掉,講什麼情,講什麼義,徒落人笑柄 罷了,還癡想要作別人的太上皇?俗話說,「作戲仔 kong, 看戲仔憨」,別人 演戲的想要散棚了,看戲的卻不放人,不知是要怪誰呢?

其實, 任何社運團體(或是利益團體)本來就不應該與任何政黨糾纏不清 (partisan),應該是儘量與大家保持關係 (access)。 畢竟,政黨關心的是執政 ,政治人物關心的是選票,我們有多少選票或是捐款,它們就會作多少事情,不 要寄望講他人會努力替我們打拚。

社運團體不要「自我膨脹」,一心想要監督政黨; 「 veh 吃就愛自己去討 賺」,不要抱人家的大腿,要想分人家的公職,人家生食己經不夠了,那有可能 再分給你?進一步來說,畢竟玩政治是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是玩假的。

若要別人看得起, 自己就要有自主性 (autonomy),也就是要先有自己的目 標,自己要作打算,為自己所作的決定來負責。同時,大家也要拒絕外力的操控 ,排除誘惑;如果作不到,只會讓別人看不起。

若是看到志同道合的政黨,大家可以針對議題來作選舉或是立法上的聯合陣 線 (united front),甚至可以作長久的合作或是結盟 (coalition)。 但是,不 管如何,兩邊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不分你我那一個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