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3:發芽    rdrcntr:2316 2011-06-30
吳三連基金會0000-00-00
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3:發芽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0年11月出版,訂價:350 元,354頁

目 次

  從啟蒙到結盟

  美國台灣獨立運動的開端�張炎憲

  珍貴照片

  莊秋雄..2
  陳唐山..77
  陳 都. 119
  祝丕芳..249
  許富淵..267




出生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因跨越兩個時代,體會出台灣人永遠都是被統治的二等國民的悲哀,為了脫離枷鎖,只有出國留學尋找新天地。尊崇民有、民治、民享的美國,乃成為台灣人追逐夢想的國度,從1950年代初期,台灣留學生逐年增加,而成為海外台灣人運動的重要據點。這次的新書紀錄了早期赴美留學生陳以德、盧主義、楊東傑、周烒明、羅福全(以上為系列2)、莊秋雄、陳唐山、陳都、祝丕芳、許\富淵(以上為系列3)等十位台獨運動先覺者的故事。從3F、UFI到UFAI的組織發展,從少數幾個人的覺醒、播種,到獨立建國思想的發芽,處處可看到台灣人知識菁英努力的痕跡。他們的堅持與奮鬥是一部令人動容的史詩,將永遠被後人吟詠唱頌,不斷喚醒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意志,為建立自己的國家而努力。誠摯地邀請您一起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

[內容簡介]



建國聲響──美國台灣獨立運動的開端



文�張炎憲



這是一部充滿青春、浪漫、理想與行動的動人故事。

  他們在青春年華時,充滿鬥志、懷抱理想,不懼國民黨打壓,勇敢說出台灣獨立建國的主張,在當時是空谷足音,如今卻已匯成巨流,成為改變台灣的最大動力。

  這股追求建國的豪情,不只是青春的浪漫,更是理想、意志與行動力的化身,表達出台灣人內心的渴望與期待。他們的付出感動無數人投入建國行列,影響海外,更促進國內的民主化。他們的事蹟將留在台灣歷史上,成為台灣人當家做主,建立自己國家的精神力量。



一、 在美台灣獨立運動產生的背景



  台灣獨立運動為什麼會產生?其實有其歷史背景與當代因素。

  1920年代,台灣人展開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運動,提出自治、自決與獨立的主張。在日本高壓統治下,這些理想雖然無法達成,但先輩們奮鬥的事蹟,已經成為日後台灣菁英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精神榜樣。

   出生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人,因跨越兩個時代,看過兩個政府的作為,比較其優劣,更能體會台灣人在時代變遷中的無奈、悲哀,因此對台灣人身份的改變和台灣的歸屬,感受特別深刻。

  他們看過國府接收後的違法亂紀、二二八的大屠殺、和白色恐怖年代的監控壓制,體會出台灣人永遠都是被統治的二等國民的悲哀,為了脫離枷鎖,只有出國留學尋找新天地。美國在當時是新興富強的國家,又是實行民主自由、保障人權的國家,乃成為台灣人追逐夢想的國度,從1950年代初期,台灣留學生逐年增加,而成為海外台灣人重要的據點。

早期留美學生,日文能力佳,還未出國前,已經聽過廖文毅在日本從事台獨運動,出國後,由於親戚朋友的介紹,閱\\\讀到廖文毅發行的刊物,逐漸受到啟蒙。陳以德、盧主義、林榮勳、林錫湖、楊東傑等人在費城讀書時,就曾接觸過廖文毅發行的刊物。費城又是美國宣佈獨立,敲響獨立鐘,頒布美國憲法的聖地。留學生身在其中,感受到美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獨立建國的精神,深感台灣處於國民黨政府和蔣家獨裁統治下,沒有民主與自由,乃產生為家鄉打拼的鬥志。於是在1956年1月組織《Formosan’s Free Formosa》簡稱3F,正式對外宣示台灣要獨立建國的意志。

  這是在美國,台灣人最早的台獨組織,開啟了日後壯闊的台獨運動。



二、台獨運動者面臨的困境



  在1950年代,留學生敢出面組織團體,對抗國民黨的幾乎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是裹足不前,不敢參與。追究其原因,其實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

  1945年,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立即將台灣納入版圖,教導台灣人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灌輸大中國意識,使得台灣人失去自信,以為台灣文化粗俗,比不上中國文化,而喪失建國的雄心。當大中國思想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時,主張台灣獨立就會被排斥,甚至連台灣人也不敢相信自己可以當家做主,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這種心理障礙是獨立建國最大的絆腳石。

  留學生在海外體驗到自由民主的可貴,了解到台灣的國家危機,逐漸產生自我矛盾衝突,經過自我反省,終於揚棄大中國思想,重新回歸台灣本土,在痛定思痛之下,不惜挺身而出,為台灣講話,這是許\\\多留學生覺醒時的必經之路。1950年代台灣留學生到美國之後,也經過覺醒的過程,朋友之間相互激烈討論,終而領悟出台灣唯有獨立建國才能脫離國民黨的統治,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為了達到此目標,乃付諸行動,著手串連組織的工作。

有意識、有決心想要付之實踐,需要充滿理想的浪漫,以及不計後果的傻勁,否則緊接而來的現實,就是校園抓耙仔的打小報告、國民黨的打壓,以及被吊銷護照,列入黑名單而無法回台等等遭遇,這種種打擊都需要無比堅毅耐力,才能堅定的走下去。

  留學生受到國民黨的恐嚇,有的卻步不前,不敢再參與;有的則是更加勇猛,不顧一切投入運動。如果選擇投入,國民黨就會如影隨行,不僅監控海外的行動,也會騷擾在台親友,以威脅恐嚇的手段,要求父母兄弟規勸海外兒女不可參加台獨組織。國民黨利用種種手段,想要阻止反國民黨的行動,有時有效,有時是反效果,但不管怎樣,只要留學生在外顧東顧西無法安心讀書,國民黨就已達到目的。

  早期台灣留學生多抱著打拚的精神到海外讀書,因多屬清寒,必須在努力讀書之餘打工賺錢,才能完成學業。因此參加台獨運動者大多品學兼優,才能在讀書打工之外,又能撥出時間從事運動。在無法回到台灣之後,以他們的專業能力在美國競爭的社會中立足,成就一番事業,在內外環境交迫下,他們要承擔責任,勇敢面對,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三 、從鄉情出發



  1950年早期留美台灣學生人數極少,進入1960年代之後,人數才逐漸增多,但因散居各地,連絡不便。所以最初留美學生的運動都從學校開始,經過校園內的討論而慢慢發酵、壯大。

林榮勳、陳以德、林錫湖、楊東傑、盧主義等在費城讀書,前面四人又同住一起,天天見面就討論台灣問題,批判國民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終於取得共識,組織團體,發行刊物,向外宣傳台灣意識與台灣建國理念。

  這種方式幾乎在每個校園都曾運用過,也是台灣留學生團體產生與擴張的基礎。在學時組織台灣同學會,從這個學校串連到另一個學校;畢業之後組織同鄉會,從這個州到另一個州,逐漸串連而成立全美台灣同鄉會。台灣人的力量就靠同鄉、同校等作為感情聯繫的基礎而逐漸壯大。

  到美國的台灣人,早期多是留學生。留學生素質整齊,而且理念強,不容易受到國民黨打壓就改變,因此留學生組成的同學會,雖然有人不敢參加,但參加的成員幾乎都能相互支援,同仇敵慨,挑戰國民黨,如國民黨打壓過來,也能立即展開反擊,所以人數雖少,卻構成一股反抗國民黨的力量。

  台灣同學會或台灣同鄉會隨時會遭受國民黨抓耙仔的監控。在校園內,台灣同學會與中國同學會相互對抗,台灣同學會在校園刊物上發表文章,控訴國民黨對台灣的暴行,中國同學會則予以反駁,而展開校園論爭。台灣學生為了擴大影響面,有時投稿英文報紙,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指出國民黨政府的二二八大屠殺和違反民主人權的戒嚴統治,並訴求台灣人獨立建國的主張,藉此喚起美國人的重視,以及台灣人的覺醒。

留學生就是一個戰鬥體,校園論爭的經驗加強了他們的戰鬥精神。這種精神力量相互感染,擴及各校區,使得同鄉、同校之誼加深,而奠定日後各校串連、各地結盟的基礎。



四、3F的出現



  朋友之間相處,談話時難免討論台灣時事,批判國民黨,但還是心存恐懼,深怕國民黨特務學生會打小報告。在這樣顧忌的年代,假若要組織團體,反抗國民黨,那真是困難重重,誰敢公然參加呢?在這樣恐怖的政治氛圍裡,首次突破禁忌,突破心防,組織人員除了堅強理念之外,更需要有勇氣和儍勁。1956年1月Formosan’s Free Formosa的成立就是石破天驚的一舉,震撼了台灣留學生,惹怒了國民黨政府,開啟日後壯闊無比的台獨運動。

  3F的成員以林榮勳、陳以德、盧主義、林錫湖等為主,採取秘密方式,宣傳理念,藉此喚醒台灣人意識,起而對抗國民黨。雖然採取秘密方式,但時間一久,留學生之間互相猜測,那些人在做運動、寫文章也慢慢被人知道了。同時也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注意,而向FBI密告3F是共產黨的團體。FBI因此展開調查,詢問陳以德、盧主義等相關人士。

  在3F成立之前,陳以德、盧主義與廖文毅已有連絡,成立之後,向聯合國轉遞廖文毅希望在聯合國監管下實施台灣人民公投的提案,但因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不被承認,不是一個正式的政府,而被退回不予同意。當時美國處於反共恐共的年代,FBI以為反國民黨的組織一定與共產黨有關,因此展開調查。結果發現3F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都是主張民主與自由,是因國民黨違反人權、民主,才反對國民黨。FBI雖然不再認為這兩個團體是共產黨的組織。卻發現3F違反美國法律規定。在美國的團體如果要替其他國家的組織做事,需要向司法部登記。登記時需註明團體成員、通訊地址,和資金來源,如果不登記就是違法行為。

  陳以德等人討論之後,認為如果登記,組織成員和資金贊助者名單必然公開。在當時恐佈的年代,成員名單一公開,必然遭受國民黨的迫害。因此為了保護成員與贊助者的安全,3F採取解散的決定,向美國政府表明組織已不存在,則不需負起登記的責任。同時又另起爐灶,組織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其實成員一樣,只是組織名稱改變而已。



五、成立台灣獨立聯盟(UFI)



  1958年,UFI成立,在台獨運動史上又開啟另一個發展。3F是秘密性的組織,組織成員相互認識,但人數不多,對外不公開;UFI則是各地學生紛紛響應而加入,成員增加,勢力擴強。這是從啟蒙、自覺、發展到參與的階段。

  UFI成立後,盧主義在台獨理念論述上貢獻極大。他在《Foreign Affairs》外交雜誌上,發表〈The China Impasse-A Formosan View〉,也在《The New Republic》雜誌上發表〈The Formosans Do Know What They Want〉,這兩篇文章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進行二二八大屠殺、實施白色恐怖和戒嚴統治,所以台灣人為了追求民主自由,提出獨立建國的主張。這些文章引起美國政治界和學界的重視,是美國台灣人首次公開提出獨立的主張,對國民黨展開攻擊,影響深遠。

  1960年UFI選舉主席前後,林榮勲、盧主義等逐漸淡出UFI,由陳以德扛起重責,繼續領導UFI。1961年2月28日,陳以德特別選擇二二八那一天召開記者會,首次公開身分,當時陪伴他一起亮相的只有陳新洋,其他盟友還是不敢公開露面。由此可知縱使在海外,台灣留學生還是怕洩露身分,引起國民黨的報復。陳以德認為獨立運動要發展茁壯,必須有人公開身分,才能取信於人,獲得外界支持,並收到宣傳效果,吸引更多人投入台獨行列。他的公開露面確實贏得台灣人的掌聲,美國社會的肯定,國民黨政府對於有人敢公開挑戰則是暴跳如雷,感到臉上無光,因為此舉打破了台灣人是樂意接受國民黨統治的說法。陳以德的舉動實在勇氣可嘉,提升了台灣人的信心,促進台獨運動的發展。

  同年8月3日,時任副總統的陳誠到紐約訪問聯合國,陳以德等UFI成員發動示威抗議,這是北美洲台灣人首次示威行動,當時參加的有陳以德、王人紀、劉寬平、許\\\子津,David Huang,蔡太太和她的孩子。走上街頭的一小步,是推動時代變革的一大步。他們的壯舉推動台獨的聲浪,留下歷史的紀錄。

陳以德擔任UFI主席時期,出版《Formosangram》刊物,因留學生已漸漸使用漢文,所以刊物中夾雜漢文文章,以利閱\\\讀,以此擴大宣傳效果。

  辦刊物需要財力與人力。雖然人力不缺,但參與者不多,因大多數人怕被國民黨發現,都不敢前來幫忙。靠這些有限的人力辦刊物本來就困難多多,而這些敢為的人除了課業之外,又要打工才能維持生活,剩餘的時間實在有限,但本著熱誠和對台灣的關懷,仍然拼命去做。但打工得來的錢有限,刊物的花費又極大,窮學生實在無法負擔,因此亟需找到有心人贊助。1963年辜寬敏到美國時,答應陳以德每期贊助一千美元,出刊《Formosangram》。陳以德得此奧援,以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為主題,出版第三期。但第四期後,辜寬敏不再繼續贊助,陳以德無法付出第四期的費用,致使UFI陷入財政困難,陳以德必須打工和同志的捐助,才能渡過難關。



六、結盟: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



  UFI公開記者會和舉辦示威遊行後,全美各地留學生響應者日漸增加,UFI成員也加速成長。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隔年宣言被帶出台灣,刊登在日本《台灣青年》62號(1965年1月)雜誌上,又從日本傳到美國,陳以德夫人Maxine將其譯成英文,台灣同鄉出錢刊登在《紐約時報》上。此文刊登之後,震撼台灣留學生,很多人為此傷心落淚\\\,為其遠見感銘在心,對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更加厭惡,紛紛投入救援和台獨行列。

  1965年4月,廖文毅脫離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飛回台灣,向國民黨政府投誠。此舉幾乎使得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面臨瓦解,不只傷害了支持台獨運動者的心,也使台獨運動士氣大為低落。幸好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已成為日本台獨運動的新生力量,取代臨時政府成為台獨運動的核心,才使得在日本的台獨運動勢力不衰,反而更加茁壯發展。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看到台獨組織的起落,以及國民黨政府的招降納叛,為了突破現狀,凸顯台獨運動的能量,乃有結合各地台獨運動者,建立一個全美的台獨組織的構想。

  費城雖然是美國台灣獨立運動發源之地,但其他地方也陸續成立組織。1959年,周烒明來到美國,就讀於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並與吳秀惠結婚,在當時留學生有家庭的很少,所以他的住處成為留學生的聚會所,他們兩人又很會照顧人,所以凝聚力很強。1963年10月威大台灣留學生組織台灣同學會,因周烒明已是該校講師,所以出任顧問。在威大舉行的國際日國旗大遊行時,威大台灣同學會自製台灣國旗參加,宣揚台獨主張。1965年3月,又成立「台灣問題研究會」,藉此探討台灣問題,成為威州附近的台獨中心。

  1965年10月29、30日,威斯康辛大學「台灣問題研究會」的周烒明,邀請UFI主席陳以德,以及各地台獨團體代表與有志之士,在麥迪遜(Madison)聚會討論整合的問題。討論過程相當順利,但對UFI發行雜誌所欠款項是否由結盟後的新組織吸納,兩方有不同意見,而無法達成協議。散會之後,經過多人從中協調,終於獲得協議,雜誌由結盟之後新的組織繼續發行,欠款則由同鄉捐助繳付。1966年6月,由全美九個地區的代表在費城召開會議,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The 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簡稱UFAI),由陳以德出任第一屆執委會主席,周烒明擔任中央委員會委員長。新組織能夠出現,表示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人數增多,以及迫切希望能夠結盟,擴大影響力,增強對國民黨的抗爭。

  1967年,陳以德因取得教職,必須離開費城前往俄亥俄州(Ohio),無法再親身參與獨立運動。UFAI於同年選出王人紀擔任第二任主席。陳以德退出之後,當初3F的人員幾乎已離開戰鬥行列,這表示台獨領導人物已轉入比陳以德等較晚去美國的新一代留學生手中,象徵啟蒙的效應逐漸在留學生群中擴散,而進入另一個行動的年代。



七、結語:覺醒就是力量



  知識份子常常是推動時代變革的先驅者,但也常淪為統治者的幫凶,打壓異己,在台灣尤其如此,因為長期受到統治,如果有反抗,總是失敗居多,也就養成偷安苟活的心態。不只如此,還有頂中華民族的大帽子,壓得你透不過氣來,對獨裁統治還敢提出民主自由,予以批判,但面對中華民族或中國時,卻龜縮不前,一反平日大談民主自由的神氣。

  觀察這些現實情境,1950年代在美國的台灣知識份子,敢正面迎戰中華民國體制和中華民族論,提出台灣脫離國民黨統治,不再接受外來統治者,願意建立台灣國的主張,實在是覺醒之後勇敢的抉擇。

  覺醒就是力量,1920年代台灣知識菁英因覺醒而展現反日運動;1950年代,新一代台灣知識菁英也因覺醒而身體力行付諸建國行動。不同世代,不同時空背景的人士,卻有同樣一個目標,就是追求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人要當家作主,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這項追求歷經多年,仍然繼續催促著台灣人要勇敢站起來,不要氣餒,繼續奮鬥下去,這表示台灣人仍意氣飛揚,懷抱雄心壯志向前邁去。

  從3F、UFI到UFAI的組織發展,從少數幾個人的覺醒,掖種到發芽,處處可看到台灣人知識菁英努力的痕跡。過程中雖然有人短暫離開,但後繼有人,一棒接一棒,將獨立的香火延續下去,擴散出去。在這條追求獨立建國的長路中,這些前輩出自於知識、勇氣與良心,為了祖國台灣,不惜犧牲,付出心血。他們的堅持與奮鬥是一部令人動容的史詩,將永遠被後人吟詠唱頌,不斷喚醒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意志,為建立自己的國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