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 Taiwan 認識台灣
台灣基本常識
(8/9/2005rvsd)

林茗顯編寫/台獨聯盟資訊中心主任

台灣名稱的由來

台灣曾經被稱為「大員」、「台員」、「大灣」、「大冤」、「大宛」、「埋冤」,西方文獻拼寫為Tayovan, Taiouan, Teowan, Taiuan, Taivan, Tayoan, Taywan, Taiwan。季戲光的「蓉州文稿」一書有「萬曆年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台南附近)始稱台灣」的記載。「台灣」兩字成為慣用是在1573到1620年。

鄭成功認為「台灣」發音和「埋完」相同,不吉利,改用「東都Tang-to」,後 來他的兒子鄭經又改為「東寧Tang-leng」。鄭氏時代從1661年到1683年。

Tai-oan 不是漢語,是台江(當時安平和台南兩地,海水深入內陸形成的海灣叫 做台江)西岸(現在台南附近)的西拉雅族對外來者的稱呼--Tai-an 或 Tai-oan, 荷蘭人則拼成 Taioan。移民聽到這個稱呼,自以為這個地方叫做 Tai-oan,而起 初只是指安平港的一個小島(一鯤身島)。移民把原住民居住的台江西岸叫做赤崁 (Chhiah-kham,西拉雅族某一部族之名稱)。

1684年(康熙23年)清帝國在福建省之下設台灣府,管轄台灣(現為台南)、諸羅、 鳳山(包括澎湖)三縣。《台灣府志》(1694年初撰)記載:「荷蘭紅毛愛其地, 借居於土蕃,因築台灣城居之。已復築赤崁樓與相望」。這都說明當時的台灣指 的是現在的台南,不是整個現在的台灣島。澎湖島現在是台灣的一縣,但是澎湖 為世人所知比台灣早,福建、廣東沿岸的居民開始移民澎湖島是在13世紀,移居 台灣則晚三百年。

把台灣命名為福爾摩沙(Formosa)的則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航行海上,從船上 看到青翠的台灣島,高呼 "Ilha Formosa(美麗島)!" 。被推測是繪製於16世紀 前半的東亞地圖繪有日本、種子島、福爾摩沙,福爾摩沙的命名大約是在這時期。

(上文節錄自王育德著作《台灣 苦悶的歷史》)

地理

台灣由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所組成,其位置在東經119度18分-124度34分,北緯 21度45分-25度56分。台灣近海周圍有14個附屬小島;澎湖由64個小島組成,故稱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面積126平方公里。

是西太平洋、亞洲大陸東岸邊緣大陸棚架(continental shelf)的一系列島嶼的一部份,以 台灣海峽和中國相隔(台灣海峽相距最寬處220公里,最近處130公里長),這一系列群島北方 有伊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沖繩群島,南方有菲律賓群島。

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14000平方英哩),與荷蘭或日本九州面積相近,台灣本島長約394公里 (245英哩),寬約144公里長(89英哩),海岸線約1100公里(700英哩),西海岸南半段水淺多 礁石,東海岸陡峭毗連很深的太平洋。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海陸板塊交界的沉積岩層受到海板塊的推擠, 產生褶曲,隆起成山脈。越靠近海板塊,受到的推力越大,形成的山脈也越高。台灣的山勢 高聳,由中央、雪山、玉山、阿里山和海岸山脈等五大山脈組成,中央山脈幾乎貫穿全島, 五大山脈地區就佔陸地面積二份之一以上,有200座以上山峰超過3000公尺。

最高峰是玉山(Mount Jade,主峰高3952公尺,東峰3940公尺,北峰3920公尺,南峰3900公尺) ,雪山(Mount Snow)3884公尺,秀姑巒山3860公尺,烏拉孟山3805公尺,南湖大山3740公尺, 中央尖山3703公尺,關山3666公尺,奇萊山北峰3605公尺(主峰3559公尺),向陽山3600公尺, 大劍山3593公尺,雲峰3562公尺,品田山3529公尺,大雪山3529公尺,大霸尖山3505公尺, 東郡大山3500公尺。

主要河流:濁水溪186公里,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河)171公里,淡水河159公里,曾文溪139公里 ,大甲溪124公里,烏溪119公里,大安溪96公里,鹽水溪87公里,卑南溪84公里,北港溪82公里 ,八掌溪81公里,秀姑巒溪81公里。

氣候

北部屬亞熱帶,南部屬熱帶,平均氣溫7月攝氏28度,1月攝氏14度,夏天從5月到9月,白天氣溫 在27度到35度之間,冬天只有高山會下雪,一年平均降雨量2515厘米,颱風一年三、四回。

人民

人口2300萬,原住民(Aborigines)佔2%,客家(Hakka)佔13%,福佬(Hoklo)佔7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梯次移民佔15%

考古學者認為在12,000到15,000前,就有人住在台灣島上。這些住民使用的語言,語言學家稱為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曾是世界最大的語系,共有1200種之多。其分佈北自台灣 ,南至紐西蘭(New Zealand),西自非洲東邊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東至南美西緣的 復活島(Easter Island)。東西之距超越地球的半圈,所及地區也遠遠超過蒙古成吉斯汗 (Genghis Khan)最盛時期所佔的面積。這1200語系種類源自10種古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 Languages),其中分佈在台灣的26種南島語類即是屬於其中的9種古南島語系。

分佈在台灣島外的其餘1174種則源於僅剩的一個古南島語。這種情形正符合人類學的一大原則, 顯示古南島語起源於台灣。Peter Bellwood, Robert Blust 和 Jared Diamond 等南島語言著名 的世界權威專家都同意,部分南島語在6000年前到5000年前之間由台灣經菲律賓、婆羅州,往南 、東、和西散播,就在約2000年至3000年之期間內擴散到上述廣大區域(澳洲、新幾內亞高山, 和部分黑島群是例外)。
(詳細內容,請看台灣人和印支半島族群的關係/鄭昭任。)

台灣原住民有平埔族(Pingpu)和泰雅族(Atayal)、賽夏族(Saisiyat)、布農族(Bunun)、 鄒族(Tsou)、排灣族(Paiwan)、魯凱族(Rukai)、卑南族(Puyuma)、阿美族(Ami)、雅美族 (Yami)。

2002/12/25行政院會通過「認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族」案,噶瑪蘭成為台灣第11個原住民族,這也 是第一個被列為原住民的平埔族。2004/1/14行政院會通過「太魯閣族」為台灣第12個原住民族。

平埔族(Pingpu)有馬卡道族(Makattao)、四社族、西拉雅族(Siraya)和安雅族(Hoanya)、 巴布薩族(Poavosa)、Arikun、巴瀑拉族(Vupuran)、水沙連族、巴則海族(Pazzehe)、道卡斯 族(Taokas)、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lan)。

有關客家、福佬族群淵源的論述,請看:
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林媽利
有關台灣民族主義、國家認同的論述,請看:
【獨立建國論壇】上的相關著作

從荷蘭佔領時期到日本佔領時期的台灣簡史

本文節錄自台灣小史+日本佔領台灣的經過/黃昭堂著
及《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黃昭堂著
請看【獨立建國論壇】
其他有關台灣歷史的論述,請看:
【認識台灣】上的相關著作

蒙古帝國在至元年間(元世祖1264-1294,或順帝1335-40)在澎湖置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同安 縣,蒙古帝國在1367年敗亡。

明朝在1372年(洪武五年)派遣部將湯信國進行海島攻略。可能在這一年占領澎湖島。湯信國以澎 湖島民叛服無常,建議將他們遷往鄰近地區,於是,明朝便把澎湖所有住民強制移居中國大陸,並 且廢止巡撿司,使澎湖成為廢墟,成為日本和明朝海盜的巢穴。

約在二世紀以後,1563年(明‧嘉靖四十三年)改置巡檢司。但不久,這也被裁撤。到了明末 ,澎湖也變成海盜的巢窟了。元朝與明朝雖都曾短期間佔有澎湖,卻也都放棄了它。直到17世紀 鄭氏「東都」時代為止,臺灣與澎湖不是地理上的統一体,也非政治上的統一体。

16世紀航行到東方的葡萄牙人發現這島嶼,驚嘆說:Ilha Formosa--美麗的島嶼。

荷蘭時期(Dutch Era):1622-1662

荷蘭在1622年(明,天啟二年)佔領澎湖。明朝對澎湖的統治消極,卻不容許他國占有,荷蘭因軍 事上不利接受明朝要求,在1624退出澎湖,豋陸「台江」(今台南附近),佔領未入任何國家版圖 的臺灣島。明朝對荷蘭佔領臺灣的行為沒有異議。

「荷屬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蘭文為 Verenigde Oostindishe Compagnie,縮寫為 VOC) 在「一鯤身」(現在的安平,1624-1632完工)建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在此設置臺灣政廳,派臺灣太守(Governor and Director of the State of Tayouan and Formosa)。1625(?)年在現今的台南建立赤崁城(Provintia或Providentia),將政廳遷移到Provintia。
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

已佔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則佔領台灣北部,1626年西班牙人在雞籠(今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構築 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在此設置臺灣長官官署,置於馬尼拉總督的管轄之下,但其統治 範圍只限於東北部的極小區域。1629年在滬尾(今淡水)建立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1642年 荷蘭人北征逐出西班牙人。

鄭氏王朝(Koxinga Era):1662-1683

鄭成功是活躍於東海一帶的海盜鄭芝龍之子(母親是日本人)。1644年清康熙在北京即位, 明朝遣臣擁立有明室血統者為皇帝,以華南一帶為根據地,史家稱之「南明」。危亡中的明室 頒賜「朱姓」給鄭成功,因而被稱為「國姓爺」,後又受封為「延平郡王」,但是任命他 的「永曆帝」已經逃亡到雲南,所以鄭成功沒有被授與封地。「永曆帝」在1659年逃到緬 甸,1662年被引渡給清軍,死於六月,「南明」滅亡。

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兵二萬五千人進軍台灣島攻陷赤崁城,而在該城內開闢承天府,改稱 台灣為東都。1662年,鄭成功又降服了盤據於聖多明哥城的荷軍。於是,荷蘭人在台灣島38年 的統治乃告終結。

鄭成功將臺灣與澎湖合併,改稱「東都」,在赤崁城設承天府為最高統治機關,將臺灣分為 兩個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澎湖屬於後者。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將「東都」改稱 「東寧」,將縣改為州,新設置了北路和南路,在澎湖設置安撫司。鄭氏的統治區域沒有遍 及全島,只局限於西部的一部份而已。英國東印度公司給鄭經的書簡均稱為King of Tywan 或King of Formosa。

滿清帝國(Manchu Era):1683-1895

1664年清朝頒佈「遷界令」(清‧康熙三年),將福建與廣東的住民遷移距海岸三○里的 內地,而設境界禁止區域內之居住與農耕。一方面又厲行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所設 的「海禁」,以期藉禁止船舶入海,來防止大陸向台灣的渡航。然而,此一措施,反而使沿 岸各省住民生活窮困,結果更促進了密航移民台灣,在台漢人數量因而不斷增加。如此一 來,清朝對鄭王朝的存在感到威脅,而決心以武力征服台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指派施琅攻擊台灣,首先攻佔澎湖,接著因喪失鬥志 的鄭王朝降服,輕易地入侵台灣。鄭氏家族對台灣的統治,僅二十三年即告崩潰。 1684年(康熙23年)清帝國在福建省之下設臺灣府,管轄臺灣(現為台南,包括澎湖)、諸羅、 鳳山三縣。

清朝佔有台灣隨後所頒佈的所謂「台灣編查流寓」的條令,訂有「居住台灣而無財產、職業 者則將強制遣返大陸」之類的嚴厲規定。關於渡台的限制亦規定如下三禁:
一、渡航台灣者必須事先取得許可,密航者處以嚴罰。
二、渡航台灣者不得攜眷,已渡台者亦不得迎接家族。
三、廣東屢成海盜巢窟,因積習未改,其住民不許渡台。

清朝是想藉渡航限制來孤立台灣。這種渡航限制,爾後時緩時緊,直到二世紀以後,清國將 台灣割讓日本之前才被解除。

在渡航限制緩和時,有移民大舉渡台。但在限制趨緊時,也不斷有人鑽法律漏洞密航的。僅 在1759年(清‧乾隆23年12月至24年10月間)約一年期間,因密航被破獲的案件即達25件, 從被逮捕者達990餘人亦可窺知當時密航盛行的一斑。儘管清朝當時有一連串限制措施,台 灣的人口一直增加,在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時達195萬人,而在1893年(清‧光緒19年) 時更達255萬人。

清朝對台灣的統治,始終很消極。在清朝的台灣統治史上,台灣叛亂之多,幾乎達「三年一 小叛,五年一大亂」。及至1874年(清‧同治三年,明治七年)日本出兵台灣,法軍於1884年 乘清法戰爭之機會登陸台灣北部佔有部分土地,清朝才體認台灣的重要性,決定用心加以經營。 於是在1885年(清‧光緒11年)將台灣撥出福建省,分置為一省,稱為福建台灣省,任命 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日本時期(Japanese Era):1895-1945

1891年前後視察台灣的福州領事上野專一提出報告說:台灣在政略上是將來日本最須關注的地方, 「其豐饒令人驚嘆.... 委實是天賜寶庫」,又「如致力其內地之開拓,不難創造出東方一大富饒 之土地於該島上。稻垣滿次郎在其<東方策結論草案>,以「台灣之位置可喻為東方之君士坦丁堡 ,故日本應從國策觀點對台灣投以最大關注。」一語喚起政府之注意。從這些提議可知當時日本朝 野佔領台灣的念頭。

日本於1894年出兵朝鮮,與自任朝鮮宗主國的清國展開戰端。當時日本其實早已計劃佔領台灣。 1895年清國戰敗,日清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

日本在國際法與事務性手續有了進佔台灣的依據,也提前在末完成台灣授受手續的5月29日就開始 登陸戰,但在此之前,台灣宣佈獨立,成立「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Formosa, The Taiwan Republic)。

台灣民主國(Taiwan Democatic Republic):5/23/1895-10/21/1895 1895年5月23日發表台灣獨立宣言,24日英譯本送交在台各國領事館,25日舉行獨立儀式,29日日軍 登陸台灣東北端的澳底,10月21日日軍進入民主國的最後據點台南。
(2002年12月編寫,revised 2002/12/26)

有關台灣「獨立建國」、「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的相關論述,請看:
【獨立建國論壇】上的著作

台灣民主國國旗

台灣地圖


網站(WUFI Web):
www.wufi.org.tw
www.taiwannation.org.tw
email信箱: wufidata@wufi.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