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安全保障與民主」國際研討會

論台灣的防禦性嚇阻戰略及政策

2004年1月17日

賴義雄(美國戰略評論家)


首先,我要感謝「台灣安保協會」的邀請來參加貴會及「亞洲安保論壇」共同策劃的這項國際性研討會,同時,有機會針對研討會主題「台灣的安全保障與民主」發表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在此,我想從台灣的國防戰略及政策提出我個人的意見供大會來討論、參考。

自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敗退到台灣以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保持著敵對的狀態。雖然在這漫長的五十多年期間,除了1958年金門炮戰外,雙方未曾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雙方一直保持著敵對的狀態則是事實。金門古寧頭戰役、韓戰的發生,以致美國第七艦隊的協防,使得蔣介石的敗軍能在台灣站穩腳步,重整旗鼓。美國的軍事及經濟援助,中國內部政治的不穩及經濟鬧困境,促使蔣介石計劃反攻大陸。自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這期間台灣的戰略是採「攻勢」。之後,由於越戰及美國的壓力,逼使蔣介石放棄反攻的計劃及願望。自1960年代中期起,台灣的國防策略即改為「守勢」。然而,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傳統大陸軍觀念,在改採守勢的期間,仍然維持著相當龐大的地面部隊。「制海、制空、反登陸」的戰略原則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中期,這種不合時宜的戰略及灘頭決戰的構想,確實枉費了台灣巨大的國家資源及可貴的建軍時間。

我高興看到台灣近年來國防戰略已修改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我認為這是正確、合理的戰略原則。以台灣的國情、區域戰略環境,面對逐漸壯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威脅,適當的嚇阻武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邏輯的。具有先發制人及反擊能力,不但可降低戰爭發生的機會,也能增加戰勝的機會。

自1988年,我首次在台灣公開演講起,我就一直強調最佳的防禦是攻擊,尤其以小國對付大國,必須採取主動。否則注定要遭受極大的損失或戰敗亡國。防禦是被動,攻擊才是主動,台灣的國防建設應該採循這原則去執行,否則,必然是花費巨大的國家資源,而無法達到防止戰爭的發生或擊敗敵人侵犯的目的。

一般而言,防禦性武器系統要比攻擊性的武器系統來的昂貴。由於防禦是被動,時間、地點、及方式都是由攻擊者選擇決定。現代化的戰爭要有效的擊毀來襲的目標,在技術上是相當不簡單的。例如常被討論的戰區彈導飛彈防禦系統 (Theatre Missile Defense System),其所需的經費要比發展製造攻擊性的彈導飛彈昂貴很多,而且沒把握可以成功地達到防禦的目的。一般而言,要攔截一枚來襲的彈導飛彈,可能需要發射三枚防禦飛彈。此外,尚須預警、偵測、監控等系統裝備。其實彈導飛彈祇是速度快,射程遠,但如果祇是傳統性的彈頭,其破壞力並不是很大。一枚彈導飛彈其破壞力與一枚普通的炸彈並無異。所以,小國或不太富有的國家,要建設非常昂貴的飛彈防禦系統,有必要認真的考慮。

台灣已是相當民主、開放的國家,國防軍事的事務已不像過去威權時代那般的屬於「黑箱」作業。雖然,台灣採行嚇阻戰略已有多年,但從公開的資料顯示,台灣軍方用於發展及提昇嚇阻性戰力的經費卻相對的偏低。我認為台灣應可更積極地去增強其嚇阻性戰力,大幅提高其在國防經費的分配上的優先順序。在此,我欲試圖提出一個有系統化的發展及提昇有效嚇阻能力的構想計劃綱要供參考:

1. 高價值目標的認定 (High Value Targets Identification)

從軍事、政治、經濟的觀點去評定一批被選為可能攻擊的目標 (Potential Targets) 的價值,如人民解放軍主要的C4ISR關鍵樞紐 (keynodes);福建、江西的飛彈 (M9,M11) 基地;上海埔東高科技工業區;福建區域的電力系統;及三峽大壩;等等。

2. 評估摧毀目標所需的條件及方式 (Mission Requirements)

針對每一項被認定為有高價值的目標,詳細、深入分析,評估攻擊,摧毀所需的條件,如航程、精密度、爆炸威力等;以及以何種方式去執行任務,如巡弋飛彈、彈導飛彈、空中炸射、艦艇攻擊、地面暴破、Computer network viruses implant 等等方式。

3. 目標優先順序表 (Targets Priority List)

根據目標的價值,執行任務所需條件及方式,可行性來確定一份「目標優先順序表」,作為嚇阻武力發展,採購的依據。

接著,我想討論台灣嚇阻武力系統的發展及採購:

1. 自行研製提昇本土國防工業

台灣已有相當程度的自製武器的經驗,台灣高科技工業的基礎及水準已屬先進。如將自行研製嚇阻性武器系統及採購列最優先(high priority)的國防 武力建設項目,可預期的,有顯著成果的機率會是樂觀的。台灣過去曾發展過中程導彈飛彈(如天馬計劃)。過去一些技術上的困難,以現在台灣的科技水準,可能都可以克服。台灣自行研製中程巡弋飛彈成功的機率也應是樂觀的。巡弋飛彈的發展是極其重要,迫切的,應該列為最優先的國防建設項目。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台灣生存的命脈,台灣已成功地由勞力密集的工業型轉化為資金、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工業型,如晶片、資訊工業的水準及產能已是舉世肯定。然而,近年來由於中國低工資及極權制度對投資者提供各種優惠的條件,不但傳統工業多數西移中國,一部份高科技代工型製造業也逐漸西移。中國這種磁吸效應,不祇是台灣,即使世界其他先進國家,也是很困難阻擋。為鼓勵產業界,投資者及技術人才,留在台灣,發展國防工業,鞏固台灣本土的工業基礎及產能,是極其重要的。台灣政府應將發展,採購軍備品及武器的經費盡可能用於本土。

2. 向外採購

長年來,由於中國的壓力,在國際上台灣要購買先進武器系統及技術常遭遇到困難。所能採購到的絕大部分都限於「防衛性」的武器。同時,價格都比一般貴很多。近年來,國際上的軍火工業不景氣,所以對台灣較有利;除此之外,美國的政策也在改變。它已同意要出售八艘柴油潛艇給台灣。

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應有權利,也有必要擁有適當的防衛性嚇阻武力。這些嚇阻性武力是要用來讓對台灣有領土野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階層了解到如欲貿然對台灣發動武力侵犯,其本身的損失亦將難以承受,使其知難而止。近年來,人民解放軍的軍力發展已明顯的有破壞台海區域及東亞軍力平衡的趨向。為了東亞區域的安全與和平,人民解放軍的軍力發展必須有所節制;否則,必然的會造成區域間的軍備競賽,這對整個世界的和平當是有害的。台灣發展嚇阻性武力,不但是為了自衛,也帶有些許對人民解放軍制衡的功能。這應有助於區域的軍事平衡,國際間應加以鼓勵、協助,絕對不應施以壓力或反對。

最後,我要將我對台灣的嚇阻戰略及政策的看法,簡要地綜合如下:

(1)台灣的有效嚇阻戰略是正確、合理的;

(2)攻擊是最佳的防禦。投資于防禦性武力的建設要比嚇阻性武力昂貴,這概念應適用於台灣的國防建設;

(3)台灣應更積極地發展嚇阻武力;

(4)系統化的發展嚇阻武力計劃構想綱要也許可供參考;

(5)自行研製及採購軍備有助於本土國防工業及經濟的發展;

(6)對外採購嚇阻性武器,有助於東亞軍力平衡,應得到國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