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國際研討會

中台的軍事關係與美日台的因應

2004年10月16日

金田秀昭(前海將 海上自衛隊 護衛艦隊司令官)


1/中國的對台軍事戰備

指向「閃電進攻、維持狀態」的對台基本戰略

中國的統一台灣政策的基本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將來引進「一國二制」的想法。此外,中國對台灣行使武力時的條件,提出宣布獨立、外國勢力的干涉、無限期拒絕重開對話談判等3項,再三對外宣佈如果碰到這種情形,就有軍事進攻的決心與能力。

對中國而言,台灣的軍力是妨礙中國進攻的兵力,但從這種意味來說並非真正的威脅。因為中國深知只要他們不先出手,台灣就不會先出手。在中台軍事關係上,中國真正的威脅除妨礙中國的進攻之外,還有可能不惜對中國展開反擊的美國的軍力(核武、非核武)。從這種觀點來說,與美國有同盟關係的日本防衛力,毫無疑問也一定被中國定位為與美國共同妨礙中國進攻台灣的軍力。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也很清楚現在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的能力其實有限。此外,不管採取何種進攻模式─例如使用彈道飛彈僅攻擊台灣本島的政經中樞或軍事基地─當戰鬥狀態持續一定期間時,中國也應了解其對抗兵力除台灣軍之外,也必須把駐日美軍基地等來援的美軍兵力列入考慮。

而且,如果中國以軍事對台灣展開進攻作戰,就是為了達成所謂「統一國內」的政治目的。對中國的共產黨政權來說,成為其存在基盤最重要且絕對非達成不可的目標。不管直接的理由為何,一旦開始對台灣行使武力,將不惜一切犧牲來達成目的。這是共產黨一黨獨裁的非民主主義國家才會做出的選擇。

從這種觀點來看,中國的對台軍事進攻戰略的基本,是以極力排除美軍干涉的形態,為儘早對政治目的有所貢獻,而以奇襲.閃電方式來達成軍事目標,在造成一定既成事實後,就傾全力朝持久的方向維持其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閃電攻擊、持久狀態」戰略。

在以後的展開上,對美軍維持戰略性持久的態勢,儘可能避免正面的海.空作戰,對台灣軍則以緊急輸入戰力及動員非現代化戰力,傾全力於消耗戰鬥,並策動國內外輿論指向使台灣的政權或國民喪失續戰意願的方向,就是採取這種策略。

亦即,中國早有心理準備將來在某一時間點上,勢必要與美軍發生衝突,在與美軍的作戰方面,在對稱戰上,自覺以海、空軍為中心的現代戰鬥能力的弱點,因此必須維持即使贏不了也不能輸,至少不要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守勢態勢,另一方面,在非對稱戰上,對準美國或美軍的要害,在攻勢上挑起「超限戰」(無界限的戰爭手段),最後採取使美國政府或國民失去參與中台問題誘因的策略。中國傾全力於網路戰(Cyber)做為超限戰的一種手段的同時,依狀況也應該不會猶豫使用大量毀滅性武器。

似乎印証這些事項,2000年10月進行的「全軍科技練兵成果交流活動」,重視資訊戰,以攻擊為主體的訓練備受矚目。2001年從6月底起,進行為期約2個月的名為「解放1號」的三軍聯合登陸作戰演習。在新華社網站上明示,該演習的目的是「攻擊佔領台灣」以及「打擊航空母艦」,在其他的訓練也傳達想定以空軍的戰鬥機部隊進行正式的海上對抗演習或以海軍轟炸機部隊奇襲攻擊台灣本島的超低空轟炸訓練的訊息,強調重視海峽地區的制海、制空的聯合登陸作戰,被視為表達牽制台灣或美國的意向而備受矚目。

從2002年起施行新軍事訓練大綱或新軍事訓練條例,把贏得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做為目標,進行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訓練或謀求強化全軍聯合作戰能力的訓練,依據2004年7月的報導,在面對台灣海峽的東山島周邊進行以確保制空權為重點的大規模陸海空三軍與第二炮兵(戰略飛彈部隊)的聯合演習。但後來似乎因某種政治性因素而喊停,台灣也隨即停止計畫好的「漢江20號」演習。

現狀雖不充分,但將來可望改善的指向對台軍力

中國方面如果企圖軍事進攻台灣,除與台灣軍的戰鬥之外,也必須因應美國或日本,以及因應大陸周邊諸國,把維持國內治安對策等列入考慮,因此必須保留一定的戰力。估計將保留一部分戰略武器或現代化戰術武器,做為對美(對日)兵力。

綜合所公佈的資料等來看,推測中國可能指向對台的兵力如下。

首先有關彈道飛彈戰力,保有能裝載大量毀滅性武器彈頭的短程彈道飛彈(SRBM)的東風11(DF-11)及東風15(DF-15)合計約500~550座,預料今後數年間,每年將以75座以上的超過現在的速度繼續增強。此外,把日本或關島等列入射程的準中程彈道飛彈(MRBM)的東風21(DF-21),估計也會視狀況指向台灣。這些飛彈推測是利用人造衛星導引系統,因此顯著提高命中率與破壞力。

就巡弋飛彈來說,反艦飛彈保有從俄羅斯購買的現代級驅逐艦裝載的SS-N-22,空對地飛彈的紅鳥(射程3,000km)等正在開發中。此外,雖然有限,但也從俄羅斯引進8個大隊份的具備反彈道飛彈功能的S-300SAM。

就空中戰力來說,保有總數約3,200架(戰鬥機等約2,600架、偵察機約100架、運輸機約500架)的海.空軍作戰機。如果考慮不堪使用、保留兵力,在戰鬥.攻擊機約2,400架(包括第四代約140架:Su-27約90架、Su-30約50架)的保有機中,可能投入1,500~2,000架左右,在轟炸機約220架(H-6約130架、H-7約90架)的保有機中,可能投入160~190架。除授權生產Su-27、追加引進Su-30之外,與巴基斯坦共同開發的戰鬥機「梟龍」(FC-1)及新型的J-10戰鬥機開發也逐步進行中。

雖然現在尚未保有空中(預警)管制功能,但計畫引進AWACS(空中預警機)。此外,現在正努力具備空中加油功能。此外,進攻時壓制敵人防空網功能尚不充分,目前正著手提高其能力。另外,也正企圖提升現有的約15架登陸作戰用運輸機(Ⅱ-76)的能力。

就海上戰力來說,保有驅逐艦及護航艦約60艘、攻擊潛艦約70艘、飛彈快艇約90艘、掃雷艇約40艘、中大型登陸艦約60艘,就現代化戰力來說,俄羅斯製的現代級驅逐艦2~4艘、基洛級潛艦4~12艘、國產的新型旅海型驅逐艦、江衛Ⅱ型護航艦、宋型潛艦等,以及包括中國版神盾艦在內的新型艦艇等,也正持續增強。此外,據說試射成功的SLBM裝載型新型SSBN、開發中的SLCM(USM)裝載型新型SSN等也正開發中。此外,為改善海上運輸力,也企圖強化商船的整修。

除不堪使用、保留兵力之外,推估投入驅逐艦等30~40艘。攻擊潛艦也同樣估計投入30~40艘。掃雷艇、登陸艦部隊可能全數投入。

就地面戰力來說,除陸軍的7個集團軍、62個師約170萬人之外,還保有空軍的空降軍、海軍的陸戰旅。有關陸軍,如果斟酌各軍區的特性,可能投入做為攻台兵力的規模是以南京、廣州軍區為主體,再加上一部分北京、濟南軍區等20~30個師左右。

對這些地面戰力的台灣海峽渡海.空中運輸手段,可能會使用海上運輸與空中運輸。

有關海上運輸,如果是強襲登陸作戰的情形,以全數投入大型登陸艦(LST)等登陸艦艇約60艘(大型艦約20艘)來計算,應該擁有1~2個海軍陸戰旅左右的人員、裝備(包括戰車)的運輸能力。如果是確保橋頭堡後的後續補給作戰,以在台灣海峽的海上、空中優勢為前提,中國只要動員所保有的1,000噸以上的一般商船(保有1,000艘以上)、100噸以上的漁船(保有15,000艘左右)等,就能同時運輸陸軍數個~10數個師。有關空中運輸,推估指向台灣本島的可能性低,但可能會使用空降的特種部隊來達到擾亂後方的目的。

如果是攻擊鄰近中國沿岸的金門、馬祖島,則是除登陸艦艇之外,加上大量徵用一般商船、漁船等的海上運輸,來連續運輸數個師,另外也推估同時大規模並行空降軍等空中運輸。

除這些之外,中國軍也會以「超限戰」,即網路戰等,一口氣癱瘓台灣的政治、軍事的情報中樞,全面活用所謂非正規戰、非對稱戰的手段。

2/台灣的對中軍事戰備

以現代化兵力指向「境外決戰」的對中基本戰略

台灣的國防當局認為現階段台灣的軍力,在海.空兵力方面雖壓倒中國,但在快速發展的經濟力支撐下的中國軍力,數年內在質量雙方面都會超越台灣,因而不諱言有防備感。

依據台灣2000年版國防白皮書(報告),推估隨著中國軍現代化的進展,中台間的軍備競賽將從量轉為質,中國軍的軍力在數年後可能會超越台灣。此外,也指出武力攻台的模式今後也將日益多樣化。依據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對中國的「文攻武嚇」政策,即政治性.軍事性.經濟性威脅、心理性威嚇以及外交上的封鎖,強調必須以綜合性安全保障觀來面對,另一方面,推估中國的海空軍兵力,2010年前在質的方面將凌駕台灣。

在2000年國防白皮書,依軍種別列舉具體的軍事威脅,但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在2005年將保有定位破壞空中目標的小型戰略衛星,2010年將保有能破壞指揮中樞的情報電子戰能力及提升CEP(圓形公算誤差)的彈道/巡弋飛彈,傾全力於「超限戰」,這些將成為非對稱戰的軍事性威脅。

對台灣來說,現階段最大的威脅是部署在對岸的約500~550座彈道飛彈。其中又以射程300km的東風11(DF-11)與射程600km的東風15(DF-15)是最大的威脅,但台灣國防部的內部報告指出,到了2006年,這些飛彈將增加到800座。此外,2000年7月陳水扁總統也指出,今後5年以內中國空軍將在台灣海峽構成威脅。

台灣的軍事戰略中心是在揭舉「預防戰爭」、「台灣海峽安定」及「國土的安全防衛」的國防政策的基本理念下,採行陳政權的基本軍事戰略「境外決戰」(在本土外阻止中國進攻台灣),以及依據境外決戰的「有效抑止、防衛固守」戰略。這是從根本改變原來的軍事戰略「防衛固守、有效抑止」的構想而來的,對建軍指導原則也引起很大的變化,把重點轉移到抑止中國的非對稱戰或以統合確保制空.制海及地面的安全。

此外,在防衛作戰構想也出現變化,以往是以階段性「制空.制海、其次登陸戰」等時系列的進攻模式為中心,來訂定防衛作戰構想,但從現在人民解放軍提升能力趨勢來看,「制空.制海.地面戰」將同時發生,而且除傳統戰鬥之外,也強調想定非對稱戰的必要性。

現狀雖佔優勢,但將來卻留下不安的對中軍力

現今反攻大陸已成為不切實際的想法,因此台灣軍為了全力因應中國軍的進攻,謀求充實戰備。

綜合所公佈的資料等來看,推估台灣可能指向中國的兵力如下。

有關彈道飛彈戰力,雖沒有具備越過台灣海峽能力的彈道飛彈(射程130km的戰術短程彈道飛彈:保有BSRBM),但據說正在開發射程2,000km的中程彈道飛彈。

現在雖沒有巡弋飛彈(雄風2E是艦對艦飛彈),但據說正在開發中程的巡弋飛彈。

此外,在2001年6月以後,已引進具備反彈道飛彈限定能力的愛國者PAC-2飛彈,正向美國要求購買具備反彈道飛彈功能的神盾艦,而且對2005年取得愛國者PAC-3已達成協議。

有關空中戰力,海.空軍作戰機合計約660架,其中保有戰鬥.攻擊機約400架(包括第四代約330架:F-16約140架、幻象2000約60架、經國號約130架)、空中管制機的E2-T4架。空中主要戰力是部署在本島北部的新竹、桃園、中西部的清泉崗、嘉義、西南部的台南、東部的花蓮、台東等地。

有關海上戰力,保有驅逐艦等約30艘、潛艦4艘、巡邏艇等約70艘、魚雷戰艦艇約10艘、登陸艦艇約300艘,約22萬噸。除此之外,如果依據「台灣關係法」能引進美國出售武器單中所提示的紀德級驅逐艦4艘、柴油引擎潛艦8艘、P3C反潛巡邏機12架、MH-53E掃雷直昇機等,就能大幅充實戰力。海上主要戰力是部署在澎湖島的馬公、本島南部的高雄(左營);北部的基隆及東北部的蘇澳基地。(據最近的報導指出,美國已認可最近將售予除役的神盾巡洋艦)

就地面戰力來說,保有陸軍12個師、2個海軍陸戰旅、2個空降旅等約22萬人,在現代化兵力上,謀求從美國引進AAV-7A1強襲水陸兩用車等來增強。

在地面戰力中,3個師與1個戰車群部署在金門島,1個師部署在馬祖島,台灣本島則有8個師、6個裝甲旅、2個空降旅、2個海軍陸戰師等投入防衛戰,推測空降旅與海軍陸戰旅是適當機動的運用在防衛、反擊上。此外,必要時可能也會動員預備役輕步兵師,視戰況來逐次投入。

3/中台的戰力比較

數年後中國將佔優勢(台灣海峽、台灣本島周邊)

在彈道/巡弋飛彈攻防戰上,以現狀來說,中國雖壓倒性有利,但有關非核子彈頭,姑且不論心理性效果,實質性效果卻有疑問。使用大量毀滅性武器彈頭雖被視為不切實際,但依狀況使用在海上戰力等方面卻不無可能。數年後因中國的巡弋飛彈將實用化,彈道飛彈的保有枚數或座數增加,CEP提高等,因此有提升實質性效果的可能性。對此,台灣可能會以愛國者PAC-3等的據點/機動部署來保有防衛力加以因應。此外,如果把神盾艦做為海上各種作戰的中樞艦來活用就可能有用,但如果限定彈道飛彈防衛來使用就沒有意義。

在獲得空中優勢作戰上,以現狀來說,台灣在空對空戰鬥、防空能力攻防等雙方面有利來維持空中優勢,但3~4年後,中國可能會以增強新型機、引進高性能AAM.AWACS.壓制防空網武器等來獲得空中優勢。對此,台灣可以增強新型機、引進高性能AAM.AWACS.PAC-3等來因應。

在獲得海上優勢作戰上,以現狀來說,反潛戰雙方雖在伯仲之間,但水面戰中國較為有利,空中戰則是台灣有利,海上優勢可謂大致相抗衡,但數年後中國可能會以增強新型艦、防空飛彈的標準化等來獲得海上優勢。對此,台灣可以保有戰略反潛能力、引進神盾艦、增強現代化潛艦.魚雷戰艦艇等來因應。

有關著登陸進攻攻防戰方面,以現狀來說,從很難獲得有限的渡海.空中能力或空中.海上優勢等狀況來看,中國的著登陸進攻能力可說並不充分,可是3~4年後因中國實現獲得空中.海上優勢,並配合提高彈道/巡弋飛彈能力,將保有有限的進攻能力。但如果今後不傾力急速提升渡海.空中能力,可能仍停留在有限的能力。對此,台灣可把重點置於指向提升聯合作戰能力,追求整備兵力來加以因應。

作戰地區的特徵

有關金門.馬祖島,因鄰近中國本土,由台灣軍進行要塞化(居住許多老百姓)。

有關台灣海峽,艦船的可能航行幅度約130~160km,全般水深在100m以下(最深地區80m),因此不適合潛艦行動,而且如果在颱風期就很難進行渡海.空中作戰。

在本島周邊,西岸大致全都是淺灘,而且是泥濘地帶,使登陸作戰非常困難。尤其利用漁船.商船更是困難。

在本島,西部集中政經中樞、重要軍事基地、主要交通網,而東部雖正開發軍事基地、交通網,但卻較為分散。

本島南方的巴士海峽,艦船的可能航行幅度事實上無限制,而且水深在100m以上,還有急速變成1,000m以上深的海面,因此適合潛艦的行動,但如果在颱風期就很難進行水面.空中作戰。

現狀正式進攻困難的攻台劇本

以現狀來說,中國進攻台灣的能力極為有限。可想到的選項有下列2種。均是在恫嚇、一定的政治目的、美軍不在狀況下的選擇。儘管如此,只要台灣方面具有頑強的抗戰意願,就無法達成進攻目的。

 1─對政經中樞、軍事設施等進行彈道飛彈攻擊

 2─對政經.情報中樞或軍事目標進行網路攻擊、恐怖活動、煽動等超限戰

3~4年後,中國將從幾種選項保有有限的進攻台灣能力。在這種情形下,可能想到幾種單獨或組合的劇本,可是對中國來說,為阻止(日)美軍來援,可能會保留戰略兵力、彈道/巡弋飛彈、現代化海空兵力。 此外,也會大幅併用「超限戰」。

 1─對金門.馬祖或離島的進攻

   以懲罰、恫嚇為目的,依狀況謀求長期佔領。此時將集中海空兵力,進行強襲/連續著登陸.空降進攻(2~7萬人),使用登陸艦.運輸機+漁船.商船.民航機。

 2─海上封鎖

   以懲罰、恫嚇、經濟性打擊為目的,一定期間持續分散的/繼續的、全般的/局部的行動。此時為了確保空中.海上相對優勢,使用艦艇、潛艦、武裝漁船.商船,在港灣.航路收束帶進行水雷鋪設。

 3─對海上兵力、政經中樞、軍事設施等進行精密彈道/巡弋飛彈攻擊及空中攻擊

   以打擊政治.經濟.軍事來即時瓦解抗戰意願為目的,以便在空中攻擊時確保空中相對優勢。

 4─對台灣本島進行有限的渡海.空中進攻

   以打擊政治.經濟.軍事及在本島攻防戰中使災害波及一般民眾以儘早瓦解抗戰意願為目的。此時為確保空中.海上相對優勢,進行強襲著登陸.空降進攻〔(2~4萬人)+後續(7萬人以上)〕,但可能併用軍事.非軍事的運輸手段。

 5─對台灣本島進行正式的空中.渡海進攻

   以打擊政治.經濟.軍事及在本島攻防戰中使巨大災害波及一般民眾來瓦解抗戰意願為目的。此時為了確保空中.海上絕對優勢,進行大規模強襲/後續著登陸.空降進攻(25~50萬人),但可能大規模併用軍事.非軍事的運輸手段。

 4/中台的軍事性對立與美日台的因應

   在台灣海峽的中台軍事對立,隨著尖銳化的中台政治關係與上述的軍事平衡變化,處在數年後出現危機說的狀況,對此,日本將採取何種因應。以下就從日本、美國及台灣的關係來進行考察。

成為地區安定化中樞的民主主義海洋國家群的合作

對美日台三國來說,在東亞.西太平洋創造民主且安定的安全保障環境,並加以維持發展,是極為重要之事。美日台三國不論從地政學的環境、地勢的條件、國土面積、語言、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迥異的性格,另一方面,共有位於從北回歸線到北緯50度「知性繁榮帶」的島國(美國是大陸規模的島國)、海洋國家的基本條件,並具有大幅依賴自由利用海洋來維繫國家的生存與繁榮的共通點。

雖有進化程度的差異,但提供經由海洋成為繁榮依據的卻是美日台共通的所謂民主主義的自由開放的國家體制。

現在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雖在國際關係上留下一些問題,但以其卓越的軍力,實質做為世界的警察,對創造與維持全球和平有其一定的貢獻。日本從冷戰期間一直持續的一國和平主義的束縛逐漸獲得解放,為支援伊拉克人道復興而派遣自衛隊等,對國際協力活動轉為提供合乎國力、國情來貢獻的方向。另一方面,台灣在民主化上,雖然敬陪末座,但在維持與中國的政治、軍事性對立關係下,達成顯著的經濟性發展,成為東南亞的非民主化、中國(中華)化的屏障而存在。

中國不僅在政治、軍事上成為台灣的緊迫威脅,連對布希政府正式承認在日本施政權下的釣魚台,也主張為自國的領土,在今年3月對中國激進份子非法登陸釣魚台的舉措表達強烈支持的態度,此外也明顯威脅日本的領海或排他性經濟水域,在經濟、軍事雙方面旁若無人的進軍太平洋方面,以歷史問題等所出現的強硬態度與日本發生摩擦。

中國採取經濟開放路線以來,加強與日本的經濟關係,而且中國開放的巨大市場能在經濟上為日本帶來利益,可是在政治上卻經常輕視日本,最後想在包括經濟或軍事在內的所有方面凌駕日本的意圖非常明顯。

美國的對中態度,從柯林頓政府的「戰略性夥伴」變成布希政府的「戰略性競爭者」,因911恐怖事件的影響,暫且看似逐漸變成「建設性協調性的夥伴」,但基本上因中國的非民主的政治、隸屬黨的軍隊的體制性問題或打壓人權、保有或增強能攻擊美洲大陸的ICBM、隨著強化海空兵力的挑戰性進軍海洋等,被定位為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權力競爭對手,將來最大的潛在對立者,美國在911恐怖事件後不久所發表的「每4年重估國防計畫:01QDR」,當中雖未指名,卻把中國視為「擁有強大資源基盤的軍事競爭對手」,而防範中國強化軍力。

在太平洋最西側、東南亞,在民主主義海洋國家群與非民主主義大陸國家的對立中,創造、維持、發展美日台等民主主義海洋國家群的穩固協調體制,不僅對美日台很重要,對整個亞洲地區的安定也極其重要。

觀察美日台三者的關係時,美日有穩固的同盟關係,美台雖無正式的邦交關係,卻因「台灣關係法」而存在支援台灣防衛裝備面的關係,1996年美國出動2艘航空母艦駛往台灣海峽,就足以說明兩者之間存在所謂「實質的同盟(Virtual Alliance)」關係。

相較於這「二邊」,日台的關係則極為曖昧。其主因雖在於日本方面的對中軟弱外交,但今後不僅在經濟、產業、文化等方面,首先強化包括外交、防衛、保安等在內雙軌(民民)的關係,再逐漸從一個半軌(官民混合)到單軌(官官)的對話,至少接近「實質的協盟(Virtual Coalition)」極為重要。

美日同盟增大的地區性角色

如冷戰期間般,為防衛國家共有的威脅,尤其是明顯直接的威脅,本來就有所謂的同盟,但不斷進步的同盟,在冷戰後的安全保障環境下,在其他領域也變成有益的存在。今後的同盟將從傳統的抑止或集體性自衛的目的,走向民主主義的落實、發展或解除壓抑、維護人權等理念的普及,或包括以大量毀滅性武器來恫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國家,或對「國際恐怖活動」的集體安全保障措施,囊括更具國際性的廣泛安全保障上的協力。

穩固的美日同盟,是美日兩國在東南亞.西太平洋以及更廣泛的世界各地,為追求兩國的國家利益而變得不可欠缺。同時,美日兩國間的協力成為日益加深相互依賴的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保障、文化等廣泛領域的基盤,對維持安定且預見性的地區關係也能有所貢獻。

對地區的安定化來說,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可謂不亞於朝鮮半島問題或更甚於此的重要關注事項,可是地區或國際的關注卻不高。在經濟的層面,中台間的關係雖逐漸擴大,但從今年3月的台灣總統大選或公民投票的結果來看,政治的關係卻變得複雜。今後美日同盟為了解決中台問題,必須在適當約束兩國間行使武力來形成和平解決的環境上做出很大的貢獻。

對美日兩國來說,台灣的「民主化的落實與發展」是攸關生死的重要的問題。只要想想台灣對美日兩國的戰略性價值就一目了然。亦即,分析如果台灣完全受中國的支配,將會引起何種狀況、失去甚麼,就再清楚不過了。而且也必須思考應採取何種對策。

第1,如果所謂中國的非民主主義政權支配台灣這個國家,將成為東亞.西太平洋地區落實民主化、發展、安定的一大障礙,美日兩國將遭受政治性的重創。

為此,美日兩國必須團結,採取強化與台灣實質的外交關係,在宣傳.教育等支援推動民主化,獎勵參與國際組織等措施。

第2,如果台灣的民主化受挫,導致東南亞國家中國(中華)化的防波堤消失,中華支配如骨牌效應般進展,日本將失去戰後在該地區辛苦建立的經濟影響力。從日本自衛隊以維和部隊在東帝汶活躍來看,日本在東南亞誠摯的地區協力受到當地的歡迎,有必要再重新認識這點。

因此對日本來說,姑且不論台灣,日本必須在政治、經濟、防衛、文化等方面再進軍東南亞,重估政府援助開發中國家基金(ODA)或聯合國分配款來發揮日本的領導力,採取選擇性且積極接納台灣或東南亞方面優良的留學生、社會人士的措施。

第3,防衛台灣是印証美國的承諾,如果失敗即意味著美國迴避責任、喪失權威。

為此,重要的是美國必須堅持防衛台灣的態度,但對日本來說,當前的課題是把在年底修訂的防衛計畫大綱上維持.強化美日同盟,對中國的第1鏈島守備線形成反包圍圈放在念頭,強調支持美軍前方展開兵力的重新部署轉換構想的方向性極為重要。美日共同的行動,為了提升形成地區信賴,在西太平洋的多國間協同訓練把台灣納入觀察員等措施都是將來必要的。

第4,更具體的問題是,因中國海空軍力的部署,恐使台灣周邊自由利用海洋受阻的可能性增高,將嚴重威脅到美日兩國可謂生命線的海上交通線。

為此,必須以協調性因應海上恐怖活動等地區共同的潛在危險因素的形態,形成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性合作,或留意對中國(對北韓)的彈道飛彈防衛或廣域防空,或共有船舶航行狀況或戰略反潛情報等。

台灣的角色

對照美日同盟在地區安定上的意義,台灣所扮演的地區性角色的基本,是台灣進行政治體制或軍事改革,建立做為安定又負責任的民主主義國家來贏得國際信賴的國家體制。因此期待台灣能配合美日兩國的因應,進行政治體制或軍事改革,建立做為安定又負責任的民主主義國家來贏得國際信賴的國家體制。

藉此機會,就台灣應扮演的地區性角色,從日本的立場、觀點來強調下列3點。

第一,為向國內外承諾台灣本身不會成為地區內不安定化威脅的決心,必須趕緊整備明確表示國家目標的基本法。

亦即,台灣為向國內外清楚表明沒有侵略他國的意圖,堅持民主的國家安全保障態勢的態度,必須制定準憲法的國家基本法,並加以公佈。

與此相關,台灣政府除以制定國防法來謀求軍隊的政治中立化等,推動軍隊邁向民主式國軍化的各種努力之外,同時定期發行「國防報告書」(國防白皮書),公佈國家安全保障政策或基本教義等國防政策來積極表明國家意志,對周邊國家努力確保軍事的透明化也獲得好評。此外,整備防衛力的方向性也是以防衛面為主體,並未取得、保有以大規模毀滅對方國領域為目的的裝備,這是自制的做法,值得給予高的評價。

今後為使邁向軍隊民主式國軍化的步調不倒退,必須採取具體的作為,亦即,強化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推動軍隊制度更進一步的民主化改革極為重要。或許今後可能會受到軍方內部保守勢力以及許多的抵抗或阻礙,但果敢加以排除,接受由國民全體意識所選出的代表組成的議會.政府的指揮監督,創造在施政上負責任的文官.武官合為一體的國防中樞機構,落實真正的文人統制極為重要。

此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除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維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之外,同時也要解決與日本抗爭有關釣魚台的領有權,建立更良好的關係。從這種意味而言,台日間調整防止事故的空域、海域或開設熱線等,在軍事.非軍事面展開協商來取得協議才適當。

第二是維持對中抑止力。台灣政府表達依據「台灣關係法」維持、強化與美國的「實質的同盟(Virtual Alliance)」的意願,取得美國的理解與協力,「抑止」中國行使武力也值得極高的評價。同時對日本斟酌政治的特殊狀況,尤其對中國的軟弱外交,不屈不撓邁向強化台日關係所進行的各種活動、措施,也是抑止效果的一大助力而值得評價。

此外,在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上,開始呼籲中國形成兩國的信賴,不僅是「抑止」,也可說是「預防」面的措施,這也是劃時代的做法。尤其揭舉「全民國防」的口號,對中國以軟硬兼施的形態來粉碎國民的抵抗意志的作為,啟發國民舉國一致來阻止的態度,今後也非常重要。

如上所述,以現狀而言,推估中國進攻台灣的能力極為有限,顯而易見不可能達成進攻目的,台灣方面只要具有頑強的抗戰意願,真正實現進攻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可是因中國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增強對台短程彈道飛彈以及海空軍兵力的現代化等,因此估計數年後,中國將保有一定程度的攻台能力,如彈道飛彈攻擊、海空攻擊、海上封鎖、進攻離島等幾種選項,在不久的將來,依該階段美國的因應或台灣的政治狀況等,不能否認單獨或組合這些選項來實現進攻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嚴加注意。

中國最終的目標是把美中權力平衡放在念頭,在西太平洋取得「海洋霸權」。如此一來,唯一具有能阻止中國這種野心的力量與意志的只有美國。因此除美國之外,包括日本或台灣在內周邊國家的兵力整備動向,都無法使中國整備兵力的方向性產生基本的變化。亦即,台灣努力提升戰力的本身只要不成為劃時代強化對中國本土的攻擊性,就不至於構成中國進一步強化軍力的理由。中國進攻台灣時,中國放在心上的是,與其說是台灣的軍力,不如說是對美國軍力干涉的對策。這點絕不能看錯。

然而,這並不是說台灣本身就可以不具備對中抑止力。因為中國在進行兵力整備以指向最終與美國戰力相抗衡的過程中,可能認為台灣將屈服於中國方面的壓力,在國防上怠忽物理心理雙方面的努力,或自我判斷保有能以強行的手段壓制台灣的局面所致。

為了避免這些可能性成真,維持.強化與美國的關係,對台灣軍持續進行軟硬體雙方面的國防現代化,尤其強化海.空軍或把重點置於網路對策的兵力整備,同時團結國民的抵抗意志,達成實質上的「全民國防」。中國是一個不惜行使武力的國家。但這僅限於對方弱或是暴露弱點的情形下,如果是強大的國家或擁有非常緊密夥伴的國家,就不會行使武力。

此外,另一方面,從所謂「預防」的觀點來看,主動採取與中國在軍事面達成互信當然也很重要。

第三是做為一個國家來防衛海上交通線,亦即,積極從事提升防衛周邊海域能力的行動。

中國最關心的事,就是取得西太平洋的「海洋霸權」。這種做法將造成與美日兩國國家利益對立的情勢,走向與美國(日本)海軍力的「衝突路線上」。美日同盟為確保在地區的「自由利用海洋」,勢必會封殺中國的這種行動,而在這種情形下,從地政學上來看,台灣的戰略性意義極高,因此美日同盟與台灣某種形式的協力將成為關鍵。

為此,對台灣來說,首先全軍必須迅速熟悉實際運用不久將從美國引進來強化的以指揮.管制.通信.演算.情報.監視.偵查系統(C4ISR: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為核心、海空為主體的現代化裝備,努力邁向獲得「綜合性(Comprehensive)制海.制空能力」的遂行現代戰能力。而且將來也必須留意保有廣域情報收集、彈道飛彈防衛、海上防空、戰略反潛戰等能力。 (翻譯 台灣安保協會會員 楊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