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
「台獨聯盟」的前身
《台灣青年》創刊號
本文取材自陳銘城著作《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
一九六0年二月,明治太學講師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
建龍等六人,開始創辦《台灣青年》雙月刊。不久,許世楷、張國興、周
英明、金美齡、林啟旭、侯榮邦以及多位未公開身份的台灣留日學生相繼
加入。當時的《台灣青年》並不贊成廖文毅等人急於成立「臨時政府」的
做法,他們希望先激發海外台灣人或留學生的台灣意識,爭取台灣人的支
持,進而再向日本國會、報界、政界、學界,宣傳台灣人要求自決、爭取
獨立的心聲。年紀較長的王育德,除了提供住家當編輯室和開會場所,同
時也得負起募款、編輯、修改文章、校對等工作。
《台灣青年》創立時,七位成員的歷史鏡頭,
王育德(左三) 黃昭堂(中)
由於參加《台灣青年》的留學生,均是用假名偷偷到王育德家開會和
寫稿,國民黨方面經常藉故派人打電話到王育德家刺探,當時在家照顧孩
子的王育德太太王雪梅女士,一面忙著張羅一群人的開會吃喝,又十分緊
張地不知如何分辨、應付那些刺探、騷擾的電話。因此,當開會決定將《
台灣青年》雙月刊改為月刊時,王雪梅女士首先表達反對意見,但是,沒
想到王育德不但堅持要改為月刊,並且還毫不留情地告訴太太:「如果妳
不願意,咱離婚也不要緊...」
一九六一年二月《台灣青年》創刊週年,首度推出「二二八特集」公
開二二八被殺及被捕台灣菁英的名單,二二八事件日誌,王育德寫《兄王
育霖之死》、楊逸舟、黃昭堂等人也都寫出他所見聞的二二八體驗記,對
當時海外台灣人和留學生的思想,發生相當大的衝擊。不少台灣的留學生
,在出國前即聽說過《台灣青年》,不少人在離開台灣後,即主動與《台
灣青年》連絡,例如留美的張燦鍙等人,更成為美國留學生中,較早期的
日本《台灣青年》秘密成員,他們也是後來在美國各地「自由長征」,駕
車找尋台灣留學生的台獨拓荒者。
由於《台灣青年》啟蒙了許多台獨運動者,所以國民黨海外特務特別
注意誰在閱讀《台灣青年》,並且打小報告,據聞有些留學生在收到《台
灣青年》後,怕留下指紋,而以筷子夾著偷偷丟掉;也有人拿到大使館去
自動報告,並再三強調:「請相信我,我完全沒有翻閱過...」
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八日的美國《新共和雜誌》,曾對《台灣青年》如
此評價:「東京有一個組織,其目標在於建立純粹屬於台灣人的共和國,
具有戰鬥性,但無法獲得充分效果。其出版物之一《台灣青年》編輯水準
很高,明確地陳訴絕對符合多數台灣人利益的觀點。」
從「台灣青年會」到「台灣青年獨立聯盟」
一九六三年,「台灣青年」的幹部認為,祇靠雜誌宣傳還不夠,應該
發展成為運動組織,於是成立「台灣青年會」,積極從事各校園的留學生
運動與募款,並進一步地發展組織。第一任的委員長由王育德擔任,第二
任的委員長則是黃昭堂。一九六五年則邀請在日本經營台彎紅糖進口生意
的企業家辜寬敏入會,並出任第三任委員長。熱心捐獻的辜寬敏出任委員
長後,不但大幅增加組織運動的經費,也將「台灣青年會」改組為「台灣
青年獨立聯盟」,並積極和美、加、歐洲各地的台灣組織進行串聯工作。
「台灣青年獨立聯盟」成立那年,正好也是廖文毅回台投誠的同時。
當時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已因成員的增加,而成立組織部、廣播部
、資金部、情報部、總務部、國際部,各部均設委員會及負責人。組織的
發展原則是,儘量接觸海外各地的台灣人,先組成台灣同鄉會、台灣同學
會,再發展台獨組織,並因應美、加各地留學生的需要,而將《台灣青年
》增印中文版,以利運動的推展。
當時在日本各校園內的台灣留學生相當活躍,東京大學內有黃昭堂、
許世楷、周英明的「東大同學會」,明治大學有王育德(教授)、林啟旭
、侯榮邦的「台灣明治同學會」、早稻田大學則有金美齡等人籌組台灣同
學會組織「台灣稻門會」,現在台獨聯盟中央委員的羅福全、陳南天等,
都是活躍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