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儒禍》 rdrcntr:2241 | 關鍵字:
張貼時間: 2014-01-24 00:00:00 |
|
黃文雄 | ip: X.X.X.X | |
內容: | ||
《儒禍》
作者: 黃文雄 譯者:蕭志強 出版社:前衛 出版日期:2013/09/01 為什麼帝王/獨裁者都要尊孔,以打倒「孔家店」起家的中國共產黨也要尊孔、在全世界設置「孔子書院」? 儒教根本就是帝王的統治術、封建制度獨裁的護身符、倫常的緊箍咒… 你知道儒家代表孔子(孔老二)為何要周遊列國嗎? 他其實是在尋找「出仕」的機想做官,食頭路,順便推銷他那一套死人骨頭的崇古虛禮,搞神秘。可憐後世人竟當真,奉行不逾,攑香逫拜。 你知道儒教集團最初是一群婚喪禮儀業者嗎? 他們察言觀色,能說善道,包攬民間祭祠,又結合政客,呼風喚雨,充分展現政治群體效益。 為什麼中國統治者明明以武力取天下,以高壓統治百姓,卻總愛擺出一副以德服人的聖王姿態?為什麼中國文人號稱溫良恭儉讓,歷來卻好戰喜伐,屠殺起外族更是振振有詞,毫不手軟?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整天四維八德不離嘴,但長期在中國宣教的外國傳教士卻認為,「沒有良心」是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格?簡言之,為什麼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起事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福澤諭吉(1834-1901, 日本明治維新思想家): 一個國家社會,若儒術越發達,儒學愈興盛,只會造成更大的惡,人們的智慧德行每況愈下,惡人與愚者大增,禍患無窮。 為什麼中國統治者明明以武力取天下,以高壓統治百姓,卻總愛擺出一副以德服人的聖王姿態?為什麼中國文人號稱溫良恭儉讓,歷來卻好戰喜伐,屠殺起外族更是振振有詞,毫不手軟?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整天四維八德不離嘴,但長期在中國宣教的外國傳教士卻認為,「沒有良心」是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格?簡言之,為什麼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起事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本書指出,要瞭解中國人在表面與實質之間的巨大落差,就必須從儒教切入。因為儒教美化加工「堯舜禹文武周公」的聖王傳統,將之視為最高典範,所以後來那些不擇手段登基的壞蛋與庸才,為了強調正統與道統,總愛無恥地偽裝成「聖王」的繼承者。因為儒教強調華夷之別,認為中國人才是人,周邊外族只是禽獸,所以禽獸若不服王化,對之使詐殺伐乃天經地義。因為儒教強加在百姓身上的,如君君臣臣、夫婦有別,全是合理化社會不平等的奴才道德,大部分百姓雖無力反抗,也不可能真心接受,因此只要統治者管不到,就不會乖乖遵守,所以看在外國傳教士眼裡,自然是一群被動、缺少反省與良心的「良民」。至於少部分內化儒教道德、自願當奴才的臣民,為了顯示盡忠盡孝,便以忠孝節義之名,上演一齣齣父食子、夫殺妻、割股獻君、切肉餵父、易子而食的荒謬場景,終將中國社會帶領至無以復加的變態、病態、畸形狀態。 不只中國社會如此,歷史上只要與中國有過糾葛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也都同受波及連累。即便是古荒服地的「東番」台灣,當前也拜中國文化渡海「調教」之賜,選出個喜講溫良恭儉讓、選舉時才肯把原住民當人看的「聖王」繼承人。因此,稱之為「儒禍」,一點也不為過。 自序 人的價值判斷,並非萬人皆同、萬國皆準、萬世不易。自古人類追求真善美,難以兼得。西洋以真,中國人以善,日本人以美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中國人自古重仁義,不但經常滿口仁義道德,以仁、義取名的亦不少。但也有人疑問說:「為何仁義都寫在書上,社會卻找不到?」何以在中國,現實社會裡找不到仁義道德?其理由不少。 何謂「仁義道德」,孔孟都沒有定義,爭論了兩千多年,也得不到結論,頂多是「見仁見智」而已。英國的思想家穆爾指出:「善是無法定義的,如果強行定義,那是最大的錯誤。」仁義是什麼?孔、孟答不出來。仁義在同時代也遭受許多的反擊和反譏,老子甚至主張「絕仁棄義」,莊子則反譏「盜亦有道」。到了近代,梁啟超明白指出中國只有「家族道德」,沒有「社會道德」。 令人毛骨悚然的「吃人禮教」 獨尊儒術的「中原」動亂時,喪生人數或人民餓死亡超過數千萬人,為什麼天朝上國的「史書」立傳宣揚「忠義食人」的典範?五四運動時批判的「吃人禮教」,為什麼會發生?全世界各地的風俗習慣或有差別,但是,人的自然本性大体一致,是「中原」統治者獨尊的儒術統治,塑造出扭曲人性的社會文化?「百家爭嗚」的社會,還是「一言堂」、「超維穩」的社會,才正常?獨尊儒術的「中原」天朝上國的統治,是統治者的成功?還是人性的淪喪?百餘年前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傳教30多年,為什麼說,在中國人身上找不到「良心」? 日本武士敗戰,切腹自殺。日本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深入了解儒教「仁義」道德,却發展出武士道精神。 王陽明屠殺「蠻夷」、稱此乃「天殺」 《儒禍》(pp.143-151) 朱熹、王陽明都是激烈的大中華主義者,認為非漢族都是禽獸。明太祖以朱子學為國教。蔣介石將台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即使今天,中國陽明學會會員仍高達二萬人。台灣人對朱熹、王陽明都不陌生。 宋代朱熹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取代「書、詩、禮、易、春秋」五經,主張以「三綱五常」為核心,提倡家父長主義,要求臣民忠君愛國,維護身份秩序,用「禮」維護体制。朱熹主張,「性即理、先知後行」;王陽明主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的非漢族,侗族、瑤族、壯族原住民都是「禽獸」,因此理直氣壯地大屠殺,王的說詞是,「蠻夷之性有如禽獸,禽獸野鹿拒教化,喜叛亂」,蠻夷叛亂違背天理,所以,「殺蠻夷非我好殘殺,而是天要殺彼等,此乃『天殺』」。 1517年王陽明率軍圍攻大帽山,斬首一萬多名侗族,號稱「天殺」。 (/林茗顯 編寫、製作網頁 2014/10/08rvsd) 《儒禍》自序 (p. 4)百餘年前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傳教三十多年,說在中國人身上找不到「良心」。 宗教是從內心的信仰出發的。但儒家的道德教育卻是外在的強制,所以教化訓育的結果,僅能得到或塑造偽善者或獨善者。 (p.51)公認人類史上最大內戰的「太平天國之亂」,據說喪生人數高達五千萬人甚至八千萬(佔當時中國人口五分之一) (p.21注釋)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大躍進」一敗塗地,人民餓死超過千萬人(估計2000萬-4300萬),被迫辭去國家主席,為了奪權而於1966年發動長達十年的權力鬥爭。 死守睢陽城的張巡為什麼列名中國「忠義」典範? (pp.109-110)(以下只是「吃人禮教」的一例) 中國早期「忠義食人」的忠臣義士,最有名的大概是張巡與許遠。唐玄宗時代安祿山叛亂,一路勢如破竹,卻在睢陽遇死守不退的張巡、許袁。叛軍將領尹子奇圍攻睢陽許久,城中糧食盡空,軍民只好易子而食,卻不投降。 《唐書》張巡、許遠傳記載,糧食耗盡的睢陽城內,人心惶惶。為了安撫民眾情緒,主師張巡叫出愛妾,當著三軍面前殺害,肉賞給官兵。 「各位如此忠貞地追隨我死守城池,即使沒了糧食仍死心踏地,我銘感五內。其實我是想割下自己的肉讓大家吃,但任務未完,沒有辦法這麼做,只好犧牲愛妾,還寄望大家團結一心,衝破難關。」 將士們聞言淚流滿面,都不忍食愛妾之肉,張巡只好下令非吃不可。於是,首先殺死婦女,吃完接著殺老人與小孩,總計二、三萬人被食。 《新唐書‧忠義傳》記載,張巡殺妾分肉給士兵之後,許遠也殺奴婢,讓官兵食其肉。饑不擇食,部隊張網捕雀、掘洞捉鼠,連鎧甲、弓箭也煮來吃。後來城破,軍民只剩四百人,張巡、許遠、南霽雲等將領悉數被捕,不屈而死。 張巡(709-757年),山西蒲州河東人,有人說是河南鄧州南陽人。他是開元末進士,安祿山造反時任真源知縣,後來和許遠死守睢陽城,阻擋安祿山大軍南下,雖然殺了二、三萬老弱婦孺,但仍在中國歷史留下「忠義」之名。 作者簡介 黃文雄 思想家、文化史家、評論家。 1938生於高雄岡山,1964赴日留學,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學士,明治大學西洋經濟史學碩士,曾任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以《中國的沒落》一書聲名大噪,從此展開長期旺盛的寫作生涯,獲得巫永福評論獎、台灣筆會獎,作品涵蓋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曾任世界台灣同鄉會副會長、日本台灣同鄉會長、台獨聯盟日本本部委員長等。日文著作逾100種,漢文著作逾60種,為活躍於日本、深具影響力的台籍暢銷作家,曾選入日本言論界500名人錄。 譯者簡介 蕭志強 先後就讀於台灣大學法律系、東吳大學日研所、法光佛研所。 曾任報社記者、主編、電台節目主持人,現任台南大學社區講師。 日文譯著有《台灣論》、《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日本如何締造中華民國?》、《武士道解題》等一百五十餘冊。 目錄 序章 你對儒教了解多少? ◎儒教精神基本上就是否定創造性的價值 第一章 儒教的形成及其發展史 1《論語》是誰寫的? 2西洋人對東洋聖人孔子的評論 3被用幻象神格化的孔子 4王莽的儒教國家為何敗亡? 5佛教的流入與儒教衰退 第二章 早期各種對儒教思想的批判 1戰國時代的儒教思想 2太平天國時代的批孔 3清末革命派對儒教的批判 4無政府主義者的儒教革命論 第三章 儒教倫理學的偏頗與災禍 1「仁」是空想的人間愛 2提供獨裁者獨裁統治理論依據的「義」 3有關仁義的詮釋與論爭 4義只是次要性的道德要求 5經常得被迫二擇一的「義」 6日本人如何看待仁義道德 7「武士文化」所建立「公」的思想論理 8彼此對立的佛教倫理學與儒教倫理學 9孝為何是中國倫理學的根本 10「忠與孝」能通過現代思想劇烈變動的考驗嗎? 11只知虛偽掩飾的儒教文人 12「大同思想」無非儒教企圖回歸原始社會的不切實際烏托邦 第四章 儒教道德的失控與歷史悲劇 1周文王狠食長子伯邑考是紂王給的考驗嗎? 2狠食親生子的樂羊將軍與周文王歷史評價為何天差地別? 3介之推割股肉獻給晉文公而成為「食人忠孝」之祖 4死守睢陽城的張巡何以成為中國「忠義食人」典範 5歷代王朝「食人忠臣義士」如何吃人肉、飲其血? 6割股肉獻給刎頸之交有何意義? 7劉安殺妻招待劉備竟成中國好客典型!? 8中國歷代都有許多「食人而盡孝盡義」故事 9元曲《趙禮讓肥》劇本是否取材自《後漢書》? 10中國忠臣義士的「食人道德觀」與中國史家「食人史觀」真正含義 11以人作藥的效用及律令變遷 第五章 朱子學與陽明學──其傳統與異端 1日本向無所謂「萬劫不赦之罪」 2中國統治者最重視的是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 3試圖挑戰佛教與道教的宋儒理氣之學與朱子學 4朝鮮墨守朱子學成規而釀成的悲劇 5日本與支那的陽明學 6陽明學乃虐殺之學 7日本的陽明學神話 8激烈攻擊江戶儒學的江戶國學 第六章 江戶儒學與支那儒學差異 1日本的「實學」乃中、韓所無的儒學 2日本真有仁義道德,中國則無 3受近代日本儒教批判而消失的江戶儒學 4儒教倫理觀為何無用? 第七章 西洋人眼中的儒教 1西洋哲學思考與儒教大不相同 2利瑪竇的儒教觀 3萊布尼茲的儒教觀 4馬克思韋伯的儒教觀 5西洋人認為儒教無非是「食古不化」 第八章 儒教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因果關連 1欠缺自由意志的儒家道德 2持續塑造政治神話的德治主義 3絕不可能成為有德者的中國皇帝 4儒教「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主張其實是癡人說夢 5日本戰後實施道德教育的盲點 6只會製造偽善的儒教倫理學 7儒教德治論總是虛構政教合一的合理性 8害中國人喪失良心的儒教 第九章 儒教思想的性格 1儒家思想就是尊皇攘夷思想 2儒教文化圈的幻想 3極端尚古主義的弊害 第十章 儒教倫理學的失控發展 1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 2襲捲東西方的善惡論爭 3「非善亦非惡」之「無記」思想 4肯定善惡一如的「業」善惡觀 5日本與西洋人多半抱持善惡一元論思想 6超越善惡的「空」思想 7把「空」理解成「無」的《般若心經》 8闡述印度人「空之哲學」的《般若心經》 9本居宣長宣揚的日本美好道德 10日本社會所定義「惡的範圍」 第十一章 重新思考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極限與反效果 2道德教育為何反而剝奪人們的道德心? 3我對重建日本道德教育的看法 4用尼采道德觀解釋戰後日本道德崩解現象 5尋找超越道德的日本文化 6那個大家都很重視「真善美」的時代 7美學與道德有何關連? 8美學可超越道德嗎? 9佛教明快的善惡判斷基準 10深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真心〞 11日本人以「美」為最高價值,中國人最重視善 第十二章 儒教與佛教所形成「心」的文化 1在「心」基礎上成立的佛教國家 2佛教闡述的「心」十界說 3十界佛心的「佛行」 4受儒佛思想影響的古代日本人清明之心 5從講「理與敬」的儒學到重視「誠」的儒學 6朱子學與陽明學在日本變成市井民眾精神涵養 7滅私奉公才是真正的清明之心 8「誠」與「詐」只在轉念之間 9「漢意唐心」與「和魂和心」 10為了對抗「唐心」而出現的「和魂」 11「和魂洋才」與「脫亞入歐」 12打造「和魂洋才」國度的大日本帝國 13日本成功融合「洋魂」與「和才」並加以修正 14日本精神與武士道精神 15武士道必須有儒教倫理學嗎? 16文武兩道的走偏鋒 17武士與武士道 18文化與文明所誕生的「心」 19魅力的文明與暴力文明 20宗教與世俗呈現的「心」 .梅岩有關「心」的解釋 .石田梅岩的商人倫理觀 .日本人的求道心 .儒教的「道」──對「仁」的追求與其侷限 .難以理解的儒家道德仁義主張 第十三章 儒教優勢地位的動搖 1受質疑的孔子有關禮的學說 2所謂「有德者受天命」根本是癡人說夢 3孔孟所憑空想像、建構而成的「空間」 4尊孔運動自古陰魂不散 5集中國謊言大成的儒學 6中國歷代出現的不同儒教面貌與各種批判 7民族主義與華夷主義 8中華民族主義與大漢族主義論爭 9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論爭始末 10科舉制度的扭曲演變 11科舉制度的禍害 終章 是非了解儒教災禍不可的時候了 墨守尚古主義的儒教與往前看的社會科學差異 補述/林茗顯製作網頁,2014/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