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台灣的族群、社會、歷史、文化...    rdrcntr:2951 關鍵字: 台灣文化
張貼時間: 2012-07-14 16:16:23
林茗顯編集 ip: X.X.X.X
內容:
台灣的族群、社會、歷史、文化...
/林茗顯編集2012/07/14

人類的遷徙,不管是遊牧、狩獵、農耕等都是為滿足生活的需求。冰河時期經Bering海到南北美洲的印地安人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經險惡的黑水溝到台灣的移民,也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者是為了逃避戰亂和饑荒。大英帝國統治下的北美洲的移民也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台灣人大批到美國、日本、加拿大、歐洲留學,或者到南美以及其他地方移民,也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者逃避高壓的蔣政權統治,不是為了擴展帝國或獨裁政權的領土。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考古學者認為在12,000到15,000前,就有人住在台灣島上。這些住民使用的語言,語言學家稱為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曾是世界最大的語系,共有1200種之多。其分佈北自台灣 ,南至紐西蘭(New Zealand),西自非洲東邊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東至南美西緣的 復活島(Easter Island)。東西之距超越地球的半圈,所及地區也遠遠超過蒙古成吉斯汗 (Genghis Khan)最盛時期所佔的面積。這1200語系種類源自10種古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 Languages),其中分佈在台灣的26種南島語類即是屬於其中的9種古南島語系。

分佈在台灣島外的其餘1174種則源於僅剩的一個古南島語。這種情形正符合人類學的一大原則, 顯示古南島語起源於台灣。Peter Bellwood, Robert Blust 和 Jared Diamond 等南島語言著名 的世界權威專家都同意,部分南島語在6000年前到5000年前之間由台灣經菲律賓、婆羅州,往南 、東、和西散播,就在約2000年至3000年之期間內擴散到上述廣大區域(澳洲、新幾內亞高山, 和部分黑島群是例外)。 (詳細內容,請看台灣人和印支半島族群的關係 /鄭昭任。)

台灣原住民有平埔族(Pingpu)和泰雅族(Atayal)、賽夏族(Saisiyat)、布農族(Bunun)、 鄒族(Tsou)、排灣族(Paiwan)、魯凱族(Rukai)、卑南族(Puyuma)、阿美族(Ami)、雅美族 (Yami)。

2002/12/25行政院會通過「認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族」案,噶瑪蘭成為台灣第11個原住民族,這也 是第一個被列為原住民的平埔族。2004/1/14行政院會通過「太魯閣族」為台灣第12個原住民族。

行政院2007/01/17日宣佈撒奇萊雅族為國內第13個原住民族。撒奇萊雅族原被歸為阿美族,人口約五千至一萬人,主要分布在花蓮縣的花蓮市、壽豐鄉、瑞穗鄉、豐濱鄉、新城鄉等地。根據原民會調查,撒奇萊雅族(Sakizaya)在日據時代被歸併為阿美族的一支,近年受學界研究及族群獲正名影響,積極進行歷史與文化的追尋。經原民會委由政大民族學系進行研究結果認為,由於撒奇萊雅族語和阿美族語無法溝通,差異甚大,且撒奇萊雅人區辨族別的意識強烈,並積極籌組民族自治組織,因此認為撒奇萊雅族應為單一民族。(王貝林、羅添斌,自由時報01/17p7)

蔡英文2016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為落實當時立下的承諾及回應20多年來平埔原住民的正名訴求,行政院院會2017年8月17日通過「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增列「平埔原住民」為原住民身分。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台灣舊石器時代遺址
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

在台灣的史前文化中,最久遠的要算是分布在東部及恒春半島海岸的「長濱文化」。1968年,台大考古隊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長濱文化的遺址,其豐富的舊石器階段的先陶文化,至少在一萬五千年前,甚至早到距今五萬年前。另外,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河床上所出土的部分人骨化石,經鑑定有二、三萬年之久。學者認為這種「左鎮人」可能亦屬長濱文化期的人類遺留。
(台灣歷史閱覽,壹、 遙遠的老台灣�李筱峰 劉峰松 合著)

2009年中研院率領的考古團隊在進行岩心鑽探及洞穴探掘,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火塘遺跡(即生火之處),經碳14鑑定年代為距今20000到25000年,有了明確證據解釋長濱文化的年代。這項考古計畫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臧振華博士主持,在八仙洞遺址發現了7處新的洞穴,使八仙洞的洞穴數目達到24處,這是新發現之一。另外,在57處地點進行岩心鑽探及7處洞穴探掘,發現了大量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八仙洞遺址 發現舊石器火塘(黃明堂/自由時報2009/07/26)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說,八仙洞原本認定的有17個洞,但從2012起陸續再往上找到13個洞,所以共有30個洞,都是舊石器遺址,最久遠的年代距今3萬年。 〔自由時報/黃明堂報導,2017-11-17〕

士臧振華在演說時指出長濱文化符合大遷徙路逕。
台灣目前唯一國定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八仙洞遺址」,2012年由中研院士臧振華接手研究後,再發現13個洞穴,今臧振華表示,從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舊石器遺址發現有共通之處,依其遺址文物分佈處可推測長濱文化為非洲一支。
驚!台東八仙洞遺址 可能源自於非洲文化



下文取自
「台灣的史前文化」�作者劉義昌。《台灣歷史的鏡與窗》,發行人:施政鋒,主編:戴寶村,出版者: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北市,2006年5月二版。及
《快讀台灣史》普及版,李筱峰著。玉山社出版,2003年1月,台北市。



已記錄將近2000個遺址

台灣(及附屬島嶼)自西元1896年發現第一個史前遺址--芝山岩遺址以來,考古學家在這片土地上記錄了將近二千個遺址。分布的範圍幾乎遍及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附屬島嶼。垂直高度的分布則從海平面附近數公尺起的海岸平原,到高達2950公尺左右的山地,比民族誌記載的原住民族最高的聚落還高。這些遺址的長期研究工作,已經初步建立了一個史前文演變體系,也可以說明一部份史前文化與當代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

新石器文化



(下文取自李筱峰著作《快讀台灣史》)

距今約一萬年至四千年的「大坌坑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以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遺址為代表,已開始種作,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新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的「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大屯山北側近海山坡)、「牛罵頭文化」(台中清水)、「牛稠子文化」(台南仁德)、「墾丁文化」、「鹽寮文化」...生業形態以農業為主,已開始種植稻米,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代表。

新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二千年前的「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土地公系統文化」、「營埔文化」(台中大肚鄉營埔村)、「大湖文化」(高雄湖內鄉)、「鳳鼻頭文化」(高雄林園鄉鳳鳴)、「卑南文化」(台東市南王里)、「麒麟文化」(台東成功鎮忠孝里)、「大坑文化」(花蓮壽峰鄉)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代表。

其中面積達八十萬平方公尺的卑南文化遺址,是目前發現最大面積的史前遺址,聚落龐大,建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足見仟南文化已有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櫛比鱗次的石棺群,朝著都蘭山方向排列,石板棺內陪葬的玉器、陶器,足見當時這群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先人,已有靈魂觀念,並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

金屬器時代
距今約四千到二千年前的「十三行文化」(台北縣八里)、「番子園文化」(台中大甲鎮)、「大邱園文化」(南投集集鎮)、「蔦松文化」(台南縣永康鄉)、「龜山文化」(屏東恆春)、「靜浦文化」(花蓮秀姑巒溪口南側)...是代表金屬器時代的重要遺址。其中,在台北縣八里鄉發現的「十三行遺址」,則出現有大規模的鑄鐵痕跡...。

  近百年來,台灣出土的考古遺址,遍佈全島,約有一、二千處之多,可見台灣到處都有先民的遺跡。這些史前遺址,經考古學者利用時空及文化內涵加以區別,將之歸屬不同的文化,每個文化大略相當於我們現在所稱的各個不同的民族。台灣史前文化的時空單位相當繁雜而多元,其淵源系統也自然相當複雜。由許多史前文化的內容,大約可以尋出原住民族生活的脈絡。學者指出,到了金屬器時代,各個文化除了繼續呈現多樣性之外,台灣各個原住民土著族群的祖型文化大致在此時成形。 (上文取自李筱峰著作《快讀台灣史》)

在台南縣所發現的左鎮人

左鎮人出土於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河床,這個地區是台灣本島相當重要的更新世化石產地,也是當時 唯一出現化石人類的地點,不過最近高雄縣大崗山區也發現了人類的化石。左鎮人的化石標本包含來自不同個体的人類頂骨殘片及大臼齒。經鑑定屬於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其絕對年代可能在距今二萬到三萬年之間,也就是更新世冰河時代的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目前並未現左鎮人使用的工具,學者推測他們也許是長濱文化的主人,不過從生活型態而言,更接近住在丘陵台地地區的網形文化人。

玉器的製造與交換

到了4000年前左右或稍早,可能由於人口的增加這項因素,使得人群逐漸向河流中游與山區移動,目歹似乎在尋找更多可用的土地與生態區位,使得土地利用的範圍擴張到河流中游山區的台地和山坡地。當然從各種工具的複雜度,也看出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尤其是農業生產型態的多樣,生產力增加...這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器的製造與交換,交換的關係網絡幾乎遍及主台各地,連澎湖也不例外。最有名的例子是,台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台北芝山岩遺址與屏東 Chula 遺址出現了造型相似,製造方法相同,具有水平風格的人獸型玉玦。
(上文取自《台灣歷史的鏡與窗》「台灣的史前文化」�作者劉義昌。)




台灣的豐田玉間接證實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利用X光光譜儀對收藏於東南亞各國博物館、年代分布於西元前三千年至西元五百年間的144件古玉進行鑑定,證實其中116件古玉(大約八成)都是出自台灣的豐田玉。該研究讓世人更了解東南亞五千年前的海上貿易形式,也間接證實「台灣是東南亞、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起源地」的理論

這項研究是由台灣留澳學者洪曉純主導,並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飯塚義之博士、澳洲、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及法國等國考古學者攜手合作。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引起許多世界知名期刊及媒體關注,因為這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所發現涵蓋地理區最廣的史前海上貿易活動,分布範圍海上航程長達三千多公里,從菲律賓、越南、泰國南部以迄婆羅洲。洪曉純指出,「之前,研究人員認為菲國所有的古玉都來自中國或越南,但我們的分析是,菲國絕大部分的玉飾是來自台灣。」

洪曉純畢業於台大人類學系及考古研究所,2001年在偶然機會下,於菲律賓國家博物館發現一種自古墓出土的鈴形玉珠和台灣卑南遺址的古玉很相似,於是從2003年展開調查與研究,在台灣及東西亞各地,比對考古出土的玉石,終於將被遺忘的歷史拼湊完成,找回台灣的歷史定位。
東南亞館藏古玉 八成來自台灣豐田玉(魏國金、陳成良譯,自由時報2007/11/20)




亞洲族群由南向北遷徙,顛覆由北往南說

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團隊進行「基因考古」研究,這項研究由九十位亞洲科學家聯手,針對73個東南亞及東亞族群,利用基因鑑定的方法,證實亞洲族群在地理遷徙與語言上,都與遺傳特徵有高度關聯性,並發現亞洲陸塊的南方族群較北方族群,更呈現基因的多樣性。團隊以台灣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基因為樣本進行研究,也發現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基因差異不大,且皆與中國東南沿海血統很接近。

追溯基因圖譜後,陳垣崇團隊主張,人類起源於非洲、經過歐陸到達印度後,往南經過中南半島才又開始北向進入亞洲陸塊,且族群的遷徙有沿著海岸線走的趨勢。往北遷徙的族群最後到達蒙古高原,定居一段時間才又「再出發」,一部分人往西即為今日的維吾爾族,一部分人到日本、韓國,由於生存不易,也有一部分從蒙古南下內陸,即普遍認知的「炎黃子孫」,但整個亞洲族群的遷徙其實是由南向北的。
自由時報2009/12/15報導/湯佳玲:台灣族群也來自南島、東南亞

台灣原住民與玻里尼西亞人母系血緣有直接相關,且排除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大陸的關係。比對國際DNA資料庫中所有B4a全長的mtDNA序列,可推測約13,000年前B4a1a在台灣原住民形成以後到9,300年前之間的4,000年中間,帶這基因的原住民祖先移出台灣,推測經過菲律賓、印尼東部的島嶼,到達新幾內亞的東北海岸,一路混合後,先形成B4a1a1,再很快的形成B4a1a1P。原住民基因解密/林媽利

平埔公、平埔嬤、唐山公、唐山嬤,還有高山公、高山嬤及少數外國基因一起建構了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林媽利
前衛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三刷
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


台灣十數族原住民之間有我群他群的衝突,與移民之間也有我群他群的衝突,移民之間也有福客鬥和彰泉鬥。台灣在清帝國統治時期,有唐山人的觀念,沒有台灣人的觀念。台灣割讓給日本,雖然建立極短暫的台灣民主國,但是沒有台灣人認同下的台灣民主國,不是真獨立的臺灣民主國

請參閱: 台灣小史+日本佔領台灣的經過
本文取自《台灣民主國之研究》
黃昭堂著 廖為智譯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出版,1993年12月初版
台灣民主國/黃昭堂
台灣民主國國旗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人的觀念開始萌芽。中國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因為貪污腐敗,被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趕出中國。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下,除了不如日本,各方面在亞洲已經超越中國和其他國家,因為台灣和中國相差懸殊,台灣人在港口迎接穿草鞋挑鍋的中國兵,不敢相信那是勝利的祖國軍隊,加上陳儀的殖民統治更不如日本的殖民統治,而且視台灣人為日本的奴隸,開始有台灣人和阿山仔的區分,終致暴發228大抗暴。因為228大屠殺和白色恐怖統治,台灣人的認同強化,開始走向台灣獨立。228大屠殺是台灣人走向獨立建國的分水嶺。
228大抗暴

中華文化的種族優越感(Ethnocentrism)

自認是「世界中心」,其核心價值是「大中華、大一統」思想,自認是「天朝上國」,周圍是「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台灣雖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深受西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台灣的獨立建國和中國的嚴重衝突,也是文化衝突。

每一族群都有其種族優越感。中國自認是「世界中心」,而且因為地大也不是善於航海的民族,與世界的海上強權沒有有接觸,也不了解其他國家,自認自己什麼都有,直到18世紀未仍然不願與大英帝國平等通商貿易,認為大英帝國的代表是來進貢的蕃邦使節,要他們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對利瑪竇帶來世界地圖,非常不滿,因為中國不是在正中央。(參閱《中國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著)

西臘早期的哲學家是physical philosophers。起初哲學和科學無清楚區分,宗教也無區分。在Socrates之前的西臘哲學家(Thales、Anaximander…),在西元前6世紀前,思考一些問題,促成科學和哲學的發展。這些問題:「每一樣東西是什麼做的?」、「這些東西如何生成、改變、消逝?」、「在外表背後,有什麼永久的物質存在?」,這些問題導引至,有關神的存在、自然法則以及人類來到地球的責任和目的等問題。(Rex Warner. The Greek Philosophers.)

西臘文明影響西方科學、哲學、宗教、邏輯思考辯證的發展。中國無宗教,不重視邏輯思考辨證、不追求事實真相,歷史是成王敗寇,中國文明有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因科舉制度和獨尊孔孟,導致自稱發明紙、印刷術、火葯後,科學、哲學都停滯發展,現代許多學術、科技、藝術的發展與創新,那一樣來自中國?

日本文化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與西方文化接觸,明治(Meiji 1868-1912)維新,脫亞入歐,向歐洲文化學習,日本因而強盛,日本文化沒有消失,統治台灣也留下許多的交通、教育、經濟、水電等等的建設和歐式建築。

馬英九說,要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豐富狹隘的台灣文化。但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接觸,產生嚴重衝突,自認為是世界中心,碰上西洋文化後,中華文化崩解,西洋「船堅砲利」震驚中土,中原大夢初醒,從一生為做官服侍君王、只讀經書、獨尊孔孟,開始爭論:地圓、鐵路、洋務、船堅砲利、康梁變法、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中學為体、西學為用、全盤西化…,到現在中華文化不只包小腳、八股文、女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見了,台灣學生學讀的地理、歷史、算數、幾何、電腦、物理、化學、英語、邏輯、心理學、醫護...資訊科技、生化科技...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等有那些是中華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台灣接受了中國文化、西洋文化、日本文化,在制度和科技,表現在衣食住行上,有多少是來自中華文化。文化靠語言傳承,而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言在中國黨統治下都面臨滅絕的命運。中華文化大概還剩下:大一統思想、文化醬缸、盲目愛國、口說王道行霸道、虛偽造假、中文和文言文唯我獨尊。

請參閱:
台灣基本常識
台灣大事記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台灣屬於台灣人民
台灣民族論(上)/王育德著(04/03/2002)
台灣民族論(下)/王育德著(04/09/2002)
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黃昭堂著
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黃昭堂著(05/27/97)
不是真獨立的台灣民主國/黃昭堂著 (01/03/2002)
正名運動與民族認同的建構/施正鋒著(04/11/2002)
台灣意識的探索(上)/施正鋒著(10/1999)
台灣意識的探索(下)/施正鋒著(1/2000))
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施正鋒著(08/15/2000)